第1121章 改变之路 (第三更,求订阅)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第九特区、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
一秒记住【笔趣看 www.biqukan.c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每一块钢铁里,都藏着一个国家兴衰的秘密!
这句话是谁说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一语道出了19世纪国家兴衰的根本。
19世纪什么工业最重要?
肯定就是钢铁工业了!
钢铁即是国家,因为工业生产离不开钢铁。没有钢铁就无法制造蒸汽机,无法制造机床。也就不可能以机器生产机器。自然也就没有了工业革命。
也正因如此,大明帝国一直以来对钢铁工业都是极其重视的。
从1862年,南华的大华钢铁公司的那座高57英尺炉膛直径10英尺,年产量不过区区3600吨左右的炼铁高炉,再到1870年,大华钢铁的1号高炉年产量达到3.6万吨铁,从蒸汽鼓风机到热风炉,再到开始使用卷扬机将物料送到高炉顶部,皮带机、火车和手摇轨道车等被用来移动炉子和主轧跨。这些技术进步大大提高了高炉的产量。
四年后,也就是帝国五年,大华公司的7号高炉生产了10万吨生铁/年。
如果说每一块钢铁里都隐藏着一个国家兴衰的秘密,那么可以肯定的一点是,作为世界头号钢铁大国的大明帝国,无疑已经找到这个秘密——技术。
当欧美各国还在那里靠着小高炉堆积着产量的时候,大明已经拥有全世界最先进的大型高炉,甚至出现了一座高炉的年产量相当于一个国家的巨型高炉。
“这就是龙伯吗?”
在徐州的帝国钢铁公司内,潘志俊仰望着巨大的高炉,看着炉口喷吐的烟雾,他的目光中除了震惊还是震惊!
能不惊讶吗?
“没错,它就是龙伯,这座巨型高炉不仅是帝国,而且还是世界上最大的炼铁高炉——日产生铁量达 450吨,焦比900公斤/吨生铁左右。知道它为什么叫“龙伯”吗?”
程东海反问之余,用惊叹的目光看着这座巨型高炉。
“龙伯,相传远古时候有一个巨人国,名叫龙伯国。龙伯国的人身材个个顶天立地,走几步就能绕世界一圈。”
“我知道,我知道,就是巨人的意思,是巨人的意思……名副其实、名副其实啊!”
潘志俊连连点头说,说着一口西南官话的他,在惊叹的时又说道。
“德年兄,你的意思是,咱这次就引进这个?”
这次潘志俊来大明是为什么?
就是为了引进钢铁厂所需要的设备,身为官二代的他曾在大明留过学,虽然二十五岁,却已经是候补道,深得徐州的信任,当然此徐州非彼徐州,他现在身处徐州是米纳斯吉拉斯州,大明帝国占领后将其称为徐州,华夏那边的徐州,则是中华帝国的京师所在。
从帝国占领米纳斯吉拉斯就开始对这里的铁矿进行了大规模的开发,在这里发现了帝国本土的第一座大型铁矿——储藏量近百亿吨,于是乎帝国多家企业共同成立“帝国联合钢铁公司”,这间公司不仅拥有世界上第一流的设备,而且还是帝国最大的钢铁公司——年产量超过四百万吨,占帝国钢铁产量的30%。
也正因为这里的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所以潘道台才会选择和帝国钢铁公司合作。
“华夏很大!”
程东海说道。
“华夏未来需要修建的铁路何止十万里,以华夏之大,各行各业所需要的钢铁又岂止十万吨?如果仅仅只是立足于当下的话,又何必另建新厂,一个利国驿铁厂,再加台小高炉也就足够了。”
利国驿铁厂是李徐州创办洋务时办的第一座铁厂,最初投资不过区区几十万两,年产量不过数千吨而已,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年钢铁产量已超过14万吨。
因为没走汉阳的歪路,加之从小到大的扩建以及铁路筑建的需求,铁厂的发展颇为迅速,目前号称是“远东第一大厂”,当然也是那位李皇帝最得意、最骄傲的产业。
论得意程度,甚至不下青岛的造船厂——去年青岛造船厂建造了一艘2800吨的防护巡洋舰,号称是“远东第一舰”。
在过去的这些年里,得益于上万名留学大明的留学生回国,带回的技术以及知识,华夏的洋务事业发展远超过历史,从东北到中原腹地兴建了大量的厂矿企业,修建了大片的铁路,尤其是没有了满清的掣肘之后,更是达到突飞勐进的程度。
其实,就是李皇帝还是李大人的时候,以徐州、海州为中心又以铁路辐射到豫东南、皖北的洋务圈的洋务发展也远远好过历史,除了天国的威胁,让朝廷不得不“纵容”地方实力派,打压保守派,以维持满清统治之外,更重要的一个有南华的成功经验可供借鉴,加上那位叛出南华的赵田丰在借鉴南华经验的指导下,徐州的洋务运动并没有像历史上那样四面开花,全盘皆输,而是有重要,有选择的有序推进,当然,最根本的一个原因是——钱没历史上那么多,自然也就不能那么挥霍了。
这反倒是成就现在华夏的工业发展,不能不说是阴差阳错吧。而更重要的一点是在过去的十几年里,源源不断的留学生涌入大明,那些或是官派,或是自费的留学生,无论是在大明学习什么专业,他们回国后,都给古老的帝国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就像潘志俊,这位贵州巡抚之子,他16岁留学大明,在南苑大学学习冶金,五年后回国后,先进利国驿铁厂,去年调任工部后,就上书朝廷,建议兴办辽东铁厂——去年,地质考察人员在辽东发现大铁矿。
】
无论像他这样的官二代们,甚至中华帝国的开国功臣之后,是不是青年才俊,其实一点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接受新式教育之后他们,正全力的推动着那片古老土地的变革。
“确实,以华夏之大,所需钢铁又岂止百万吨,不过……”
潘志俊抿了抿嘴,犹豫道,
“不过这样的大型炼铁高炉所需要附属设备之多,远多过小厂,这也意味着投资更大,再加上铁矿矿山以及附属设施的投资,至少需要投资上千万元,这笔钱……华夏那边百废待兴,实在是拿不出来啊!”
说着拿不出来的时候,潘志俊的目光投向了“龙伯”,虽然拿不出钱来,可他知道只要建成这样的一座高炉,其产量就超过华夏现在一年的钢铁产量了!
这可不就是一炉顶一国嘛!
“哎呀,我的老同学,钱的问题都不是问题。”
程东海大笑道。
“可和帝国钢铁合作嘛,比如,我们共同出资建设辽东钢铁公司,我们出设备,技术,你们出土地、矿山以及建设资金……”
每一块钢铁里,都藏着一个国家兴衰的秘密!
这句话是谁说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一语道出了19世纪国家兴衰的根本。
19世纪什么工业最重要?
肯定就是钢铁工业了!
钢铁即是国家,因为工业生产离不开钢铁。没有钢铁就无法制造蒸汽机,无法制造机床。也就不可能以机器生产机器。自然也就没有了工业革命。
也正因如此,大明帝国一直以来对钢铁工业都是极其重视的。
从1862年,南华的大华钢铁公司的那座高57英尺炉膛直径10英尺,年产量不过区区3600吨左右的炼铁高炉,再到1870年,大华钢铁的1号高炉年产量达到3.6万吨铁,从蒸汽鼓风机到热风炉,再到开始使用卷扬机将物料送到高炉顶部,皮带机、火车和手摇轨道车等被用来移动炉子和主轧跨。这些技术进步大大提高了高炉的产量。
四年后,也就是帝国五年,大华公司的7号高炉生产了10万吨生铁/年。
如果说每一块钢铁里都隐藏着一个国家兴衰的秘密,那么可以肯定的一点是,作为世界头号钢铁大国的大明帝国,无疑已经找到这个秘密——技术。
当欧美各国还在那里靠着小高炉堆积着产量的时候,大明已经拥有全世界最先进的大型高炉,甚至出现了一座高炉的年产量相当于一个国家的巨型高炉。
“这就是龙伯吗?”
在徐州的帝国钢铁公司内,潘志俊仰望着巨大的高炉,看着炉口喷吐的烟雾,他的目光中除了震惊还是震惊!
能不惊讶吗?
“没错,它就是龙伯,这座巨型高炉不仅是帝国,而且还是世界上最大的炼铁高炉——日产生铁量达 450吨,焦比900公斤/吨生铁左右。知道它为什么叫“龙伯”吗?”
程东海反问之余,用惊叹的目光看着这座巨型高炉。
“龙伯,相传远古时候有一个巨人国,名叫龙伯国。龙伯国的人身材个个顶天立地,走几步就能绕世界一圈。”
“我知道,我知道,就是巨人的意思,是巨人的意思……名副其实、名副其实啊!”
潘志俊连连点头说,说着一口西南官话的他,在惊叹的时又说道。
“德年兄,你的意思是,咱这次就引进这个?”
这次潘志俊来大明是为什么?
就是为了引进钢铁厂所需要的设备,身为官二代的他曾在大明留过学,虽然二十五岁,却已经是候补道,深得徐州的信任,当然此徐州非彼徐州,他现在身处徐州是米纳斯吉拉斯州,大明帝国占领后将其称为徐州,华夏那边的徐州,则是中华帝国的京师所在。
从帝国占领米纳斯吉拉斯就开始对这里的铁矿进行了大规模的开发,在这里发现了帝国本土的第一座大型铁矿——储藏量近百亿吨,于是乎帝国多家企业共同成立“帝国联合钢铁公司”,这间公司不仅拥有世界上第一流的设备,而且还是帝国最大的钢铁公司——年产量超过四百万吨,占帝国钢铁产量的30%。
也正因为这里的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所以潘道台才会选择和帝国钢铁公司合作。
“华夏很大!”
程东海说道。
“华夏未来需要修建的铁路何止十万里,以华夏之大,各行各业所需要的钢铁又岂止十万吨?如果仅仅只是立足于当下的话,又何必另建新厂,一个利国驿铁厂,再加台小高炉也就足够了。”
利国驿铁厂是李徐州创办洋务时办的第一座铁厂,最初投资不过区区几十万两,年产量不过数千吨而已,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年钢铁产量已超过14万吨。
因为没走汉阳的歪路,加之从小到大的扩建以及铁路筑建的需求,铁厂的发展颇为迅速,目前号称是“远东第一大厂”,当然也是那位李皇帝最得意、最骄傲的产业。
论得意程度,甚至不下青岛的造船厂——去年青岛造船厂建造了一艘2800吨的防护巡洋舰,号称是“远东第一舰”。
在过去的这些年里,得益于上万名留学大明的留学生回国,带回的技术以及知识,华夏的洋务事业发展远超过历史,从东北到中原腹地兴建了大量的厂矿企业,修建了大片的铁路,尤其是没有了满清的掣肘之后,更是达到突飞勐进的程度。
其实,就是李皇帝还是李大人的时候,以徐州、海州为中心又以铁路辐射到豫东南、皖北的洋务圈的洋务发展也远远好过历史,除了天国的威胁,让朝廷不得不“纵容”地方实力派,打压保守派,以维持满清统治之外,更重要的一个有南华的成功经验可供借鉴,加上那位叛出南华的赵田丰在借鉴南华经验的指导下,徐州的洋务运动并没有像历史上那样四面开花,全盘皆输,而是有重要,有选择的有序推进,当然,最根本的一个原因是——钱没历史上那么多,自然也就不能那么挥霍了。
这反倒是成就现在华夏的工业发展,不能不说是阴差阳错吧。而更重要的一点是在过去的十几年里,源源不断的留学生涌入大明,那些或是官派,或是自费的留学生,无论是在大明学习什么专业,他们回国后,都给古老的帝国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就像潘志俊,这位贵州巡抚之子,他16岁留学大明,在南苑大学学习冶金,五年后回国后,先进利国驿铁厂,去年调任工部后,就上书朝廷,建议兴办辽东铁厂——去年,地质考察人员在辽东发现大铁矿。
】
无论像他这样的官二代们,甚至中华帝国的开国功臣之后,是不是青年才俊,其实一点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接受新式教育之后他们,正全力的推动着那片古老土地的变革。
“确实,以华夏之大,所需钢铁又岂止百万吨,不过……”
潘志俊抿了抿嘴,犹豫道,
“不过这样的大型炼铁高炉所需要附属设备之多,远多过小厂,这也意味着投资更大,再加上铁矿矿山以及附属设施的投资,至少需要投资上千万元,这笔钱……华夏那边百废待兴,实在是拿不出来啊!”
说着拿不出来的时候,潘志俊的目光投向了“龙伯”,虽然拿不出钱来,可他知道只要建成这样的一座高炉,其产量就超过华夏现在一年的钢铁产量了!
这可不就是一炉顶一国嘛!
“哎呀,我的老同学,钱的问题都不是问题。”
程东海大笑道。
“可和帝国钢铁合作嘛,比如,我们共同出资建设辽东钢铁公司,我们出设备,技术,你们出土地、矿山以及建设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