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看 > 大明求生记 > 第二百八十二章 明朝百姓生活常态(四)

第二百八十二章 明朝百姓生活常态(四)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银狐武炼巅峰唐砖

一秒记住【笔趣看 www.biqukan.c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城东林老汉一家五口人丁,三间草屋,院中有一棵大杏树,三亩旱地,一亩水田,一头驴,家中两儿一女,大儿十七,说了一门亲,是城西张家,张家在城西桥头做豆腐,家中只此一独女,年芳十六,等待明年完婚。林老汉家二儿十三岁,小女九岁,平时林家三男丁全在种地,因母亲去世早九岁的小女担起了在家做饭洗刷的活计,日子也过的去,从去年起,三亩旱地种植了土豆和玉米后,总算不饿肚子了,所以在院中又养了二只小鸡子。现在林老汉一家遇到了一个难题,因大儿要娶亲,显然三间草房不敷使用,想要在院中左边搭一间厢房,用作大儿结婚用房,正当一家子筹钱时,大儿却对林老汉说道:“想要在“金城苑”那边直接购买一间商品房来的省力,可谓是拎包入住,虽是一开间不过还有楼,前后都有院子,要比自己搭建省心省力,全是砖瓦房,水镜地面窗玻璃,价钱十二两银,而自己营造却是土坯墙,草屋顶,成本下来差不多要五两银,自己还要没日没夜地打土坯砖,加上父亲的“烂脚”很是幸苦。”

    林老汉很是无奈,这些年来没日没夜地辛苦,把脚烂成了两倍大。这种病在此时很多,因长时间用力属于筋脉曲张一类,后然慢慢严重就会发展成炎症,溃烂起来,整天流水流脓,外表皮会结一层硬皮。

    林老汉一听好是好,就是没银子啊,大儿就说道:“要不婚事推后几年,先赚些银子买房吧,想必张家也会理解。”

    就这样,林老汉跟亲家去商量推迟婚期是为了要买房子的事,当下的普通百姓生活很艰难的,不要以为明朝的百姓都不愁吃穿,像林老汉这样的家庭,每天吃二餐,全家穿的衣服都有补丁的,没有补丁的衣服只是逢年过节时穿几天,这不是单单百姓的收入少,也不是官府的税收高,又或是盘剥,而是商品的流通不畅引起的,林老汉一家这二年来种植了土豆和玉米,去掉各种开销光收成足够一家五口吃用一年也吃不完,多余的土豆要么烂掉,多余的玉米被鼠咬虫蛀外,只能用来换些生活用资,比如换点盐、养几只鸡、要么就喂牲口,因为用这些粮食做别的,如酿酒就要交高额的酒税,如贩运别地,这运输的费用实在是太高,也负担不起,还有一个去处,就是平价卖给官府常平仓,这样做有一个弊端,来年就会增加粮税,因为给你家定的粮税太低了,所以你家就多出了那么多的粮出来,明朝的粮税定为三个等级,一等为上好水浇田,二等为肥沃旱地,三等为瘦地。一般的旱地多为瘦地,而玉米、土豆、红薯这些在瘦地上种植还能高产,这几年来慢慢有许多的农户大片种植了,除了人吃外,就是给牲口吃,是不是很浪费,其实还不知道土豆除了酿酒外,还能深加工许多的东西出来,作为粮食玉米的吃法目前就是磨成粉,在瓦罐中煲糊糊喝,要么就是烙饼吃,原因是玉米做成馒头因为石磨的粉不够细粗粝难下咽。

    还有就是红薯,这红薯吃多了烧心,好在也能充饥,除了酿酒最大的用处就是喂牲口,在德寻酒楼中有一种粉条,就是用红薯做的,可现在郓城还没人知道粉条是用什么做的,只知道从平安镇那边贩运过来,跟仙人面一样。

    目前章子俊所有的产业,技术都是不保密的,谁想学就学,学会了自己去开作坊也不拦着,这种粮食深加工,章子俊的做法就是规模化,产业化带来的效益,比如制作红薯粉条,从种植收购起就是一整套机器设备,滚筒清洗,到粉碎到挤压晾干,最后包装好投入到各家商行贩卖,而一家一户小作坊也能做,试想各种成本加在一起,产量低下,成本就高,还不如直接购买平安府出品来的划算。

    那个仙人面也是一样,压制成面条后,余下的加工成品,不是一家一户几个人能制作得了的,全是规模效应,采用流水线生产,每天能制作出五十石的方便面出来,换算的话一石就是120斤,五十石就是六千斤,而红薯粉条的产量还要高出数倍为每日二百石。

    虽然章子俊给明朝带来了土豆、玉米、红薯,其它还带来了辣椒、西红柿、洋葱,经过这些年的培育,都得到了种植,可明朝老百姓并不卖帐,按地方区域主食还得是稻米、稷米、菉豆、荞麦、穬麦、大麦、小麦、白粱米、黄粱米、青梁米、黍米、秫米、粟米等这些,现在的土豆、红薯、玉米只当是在这些许许多多粮食中的某一种罢了,产量高也就当成是牲口饲料用,就像是黄豆,在北方就是喂马,作为一种精饲料,余下的做豆浆磨豆腐,从不当主食。因为产量高,不挑地,所以才慢慢地有农户种植了。

    所以说,一种新事物的出现,往往需要几代人后才见效果,不是某些穿越小说中写的那样,把红薯带到了大唐又或是大宋后,立马百姓全吃饱了几十万军队全有粮食了那样,看着很过瘾而已。试想如果每天吃红薯,十天半月后就拉不出粑粑来了。目前唯一让明朝人接受的就是产量高,地边角落,山前屋后都能种植,就说林老汉一家,一亩水田一年中种植二季,冬种小麦夏种水稻,原本旱地上种些菉豆、荞麦、稷米什么的,产量极低,本着产量能比种粮高的原则,只要勤快一点,多担水浇地,运气好也能有不少收获,所以说不是明朝人矫情,相比起稷米、小麦这些来说,红薯虽好,还是不能当主食。万一田地里面不产稷米和麦子了,那么一家人吃什么?所以说万事都是有一个过程的。

    当前制约着明朝百姓生活变好的就是运输,还有就是各地府衙税收缴费不一,一个县令就像是一个“王国”邻县的买卖不能在本县自由进出。

    季家人卖掉了一头黄牛,十五只羊,凑成路资,在家族中挑选出营商的一位大伯带着季氏不远千里,一个多月后总算来到了传说中的平安镇,奇怪进入城内,没有城门和城墙,只是在路边一块大石头上面刻有平安镇三个大字,首先看到的就是笔直的一条水镜路面,两边是鳞次栉比的商铺,人潮繁华,经过打听后来到了平安镇照磨所,找林熙林大人投书,看得出来这位季大伯长年经商,办事很麻利。

    等门子拿了书信通报后,林熙很好地接待了季家大伯一家,书信上顾麟只是说了季氏是郓城商贸城的文员,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也,故而季女痛苦不堪。

    既然是顾麟特别关照,出于好奇林熙还是见一见季女,一看之下,吓了一大跳,连忙让差役送去卫生院,隔了三天后,林熙在跟章子俊闲聊时说起此事,可把章子俊勾起了好奇心,也想看看当前卫生院对这种外科手术的水平如何了,就和林熙一起去找牛易问问。

    目前卫生院的规模已经很大了,大门的额匾上写着“医者仁心”四字,门边上挂着牌上写“平安镇卫生院”。进的门来正面就是诊所,一排的正房,每一间正房里面都有一位医生看病写方子,左边上女部,右边上是抓药取药的地方,后院内正房是一座三层楼房,内是供看病住院的病人居住,二楼是医生,配药伙计、前来学医的人等居住区,三楼为医院内部办公区,穿过一道院墙门最后面地方很大,就是药房炮制间,在这里就是一个大作坊,各种药石的炮制,切片、磨粉、归类等。右边上一排教学用房,里面除了教学的器具外,还有实验室,什么量血压的水银柱,听诊用的听诊器,各种倍数的显微镜等等这些新奇古怪的东西。

    现在牛易已经是卫生院的院长了,这些年来不用朝廷认可什么医官,在平安镇的卫生院学过医的就是正当医生,有平安镇卫生院大红章为尊。

    在平安镇卫生院主要教学外科及一些病人护理知识,虽然很粗浅不成条理,起先只不过是用章子俊写出的一些卫生常识来教学,随着理解的深入,对许多病因的解读后,成果不小,已经成为整个大西北有名望的求医问药之地。也带动了药材的兴旺。

    特别是碘酒和碘伏的提起应用,极大地改善了当前许多人的医治,这种用于皮肤的消毒,以及黏膜的消毒,正是许许多多不爱讲卫生的明朝人所需。

    要是林老汉当初有碘酒擦一擦,也就不会发展到把脚烂成现在这样的地步,这种烂脚要么截肢,要么因感染到血液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