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2 朝见大典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银狐、武炼巅峰、唐砖
一秒记住【笔趣看 www.biqukan.c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时至六月,都中的清议也已经到了一个临界点。毕竟就算是发牢骚,吐了将近半年的时间,也实在是吐无可吐,不再有新的话题能够引起人的关注。
而原本诸多嘈杂的声音,也都渐渐地集中到几个话题中来。排在第一位的还是南北矛盾,纠结于乡土实资的分配问题上。
所谓的世族,势位和旧望仅仅只是一方面,只有荫丁、土地才是真正的立家根本。然而这正是北人众多侨姓所欠缺的,大量的侨姓南来,不论过往在乡中有怎样深厚的基础,到了江东都要从头开始。
中兴建制至今也有几十年,但是真正能够立足于江东的侨姓门户,其实屈指可数,无非是在南渡最初面占据政治高位的那些越府旧班底而已。类似如今新窜起的新贵河南褚氏之流,其立身根本较之吴中寻常一土宗都略有不如。
世道再怎么崇玄慕虚,前提是要吃饱饭才会有那么多的精神追求。类似陈留阮孚金貂换酒的确洒脱,但问题是金貂也不是谁都能有的。眼看着众多依附南来的乡人荫户们生计难继,渐渐的分崩离析,门户几近沦为寒卑,饭都要吃不上了,还喝酒!
众多侨门之中,逃离到京府左近的人家还算幸运,有了早先的隐爵运作,还能维持住基本的生活消耗,乃至于不乏巨富者。可是随着吴中商盟在京府渐渐站稳了脚跟,对他们的依赖越来越少,他们的生活也渐渐变得窘迫起来。
而南来的侨人聚集点,远不止京府一地,几乎沿江所有重镇都有这一类的人家存在。无论他们在北地是累世公卿,还是乡中巨室,如今都不得不面对一个家业无处依托、衣食难以为继的窘境。
在原本的历史上,这些人被大量引流到三吴之地的会稽等地,得以休养生息,从客观上也是促进了南方的全面开发。
可是如今,吴中早非原本一盘散沙,早已经连结成一个整体,甚至刚刚搞死了琅琊王氏的王舒。就算这些人还有南下的念头,可是现在铁一般的事实摆在眼前,就算让他们南下,他们都未必敢!
如果说过去这些年沈哲子有什么功绩,其中最大的成果那就是彻底断绝了这些侨门在江东的立足之地!丢了中原再到南方苟安立足?便宜不要占得太尽!
哪怕江东仍然是地广人稀,哪怕南部大开发遥遥无期,那又有什么关系?如今整个世道的困境绝非是江南开发未足,而是江北胡虏肆虐!不能守土,还不肯听话,那就沿江等死!杀人都嫌废力气,何如就看着这些不识时务者自食其果。
而吴人这样旗帜鲜明的守土策略,最起码在最近几年看来,在道义上也无可指摘。因为他们对时局的贡献实在大,别的不说,单单前年苏峻作乱,吴人们大舍财力在京府支持朝廷创建平叛行台,就连京畿的收复都是假于吴人之手。更何况,如今的新都几乎一砖一瓦都凝聚着吴人的财力物力!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一点,那就是沈充及其身后的东扬军已经强大到能够左右时局,乃至于见逼中枢!换言之假使台中旗帜鲜明的要拿掉沈充,瓦解吴人的这个联合,那么吴人分分钟自立于东南毫无压力!
所以侨人难以为家、自立于江东,这个问题已经不可以寄望于对吴人的压榨和逼迫,必须要找到一个新的解决方案。否则,整个沿江形势都将不稳!
原本历史上,尖锐的南北矛盾是通过对吴人在政治上的打压和乡土上的侵占得以缓解,可是如今,侵占无力,不想死要么北投,要么北伐开创局面。
所以这个问题讨论到了最后,还是集中在了朝廷在江北经营的软弱,不能给人提供安全感,想要化解民怨,稳定人心,最终还是只能付诸军事,要么往南打,要么往北打。而时下面对的形势就是,如果真的往南打,能不能成功且另说,只怕侨门自己内部已经先分裂了。
六月上旬的一天,皇帝在台辅诸公们的陪伴下在建平园接见宴请南北时贤。因为今次清议的规模本来就大,所以这一天场面也实在不小。数千人到场,加上维持秩序的万余宿卫,区区一个建平园是安排不下的,甚至于将左近许多邸舍庄园都给征用起来。
参与人数众多,本身就是一个好现象。因为说实话,元帝这一系作为正统所在其实本就不是众望所归。今天这个场面,乃是南渡以来未有之盛会,说明正统性得到了极大的加强。这在经历过屡次动荡,尤其是王敦和苏峻这两次反叛之后,更是显得尤为难得。
而另一个看点则是几个重要的方镇俱有人出席,东扬州沈充、豫州庾怿都是亲自到场,独占荆扬的陶侃也派数名子侄前来,徐州郗鉴也派了儿子并几位重要的属官入都。余者大大小小郡国,除了实在治地偏远的地区之外,大多数都遣使入贺。
对于这一点,年幼的皇帝尚还没有特别的感触,只是觉得叩拜觐见的人太多了一些,整个典礼冗长繁琐,直接耽误了他早前与沈哲子约定去远观几个备选后室的人家女眷。
至于台辅诸公们,则实在有些欣喜若狂。尤其是新进执政的褚翜,心内本就不乏忐忑,担心镇不住场面,如果届时方镇无一到场,那对他这个执政而言也实在太尴尬。没想到场面之大远胜预期,实在是一个意外之喜。
因为参加宴会的内外臣民太多,原本尚有几分突兀的琅琊王氏集体缺席的问题,都不再显得那么引人瞩目。
在这庞大的殿堂中,沈哲子有幸得列一席。他作为东曹掾,在稍后皇帝接见过内外臣子之后,要与公府一众属官们上前去举荐今次清议中所挑选出来的在野时贤。
这些广得时誉的人一旦接受征召,那么可不是简单的秘书、著作能够打发,直接高居两千石也有可能。比如原本历史上的殷浩,隐居十余年,一出山便是扬州刺史、入台执政。而且遵循的渠道也不是久有的征召,而是皇帝亲自下诏备礼而聘,可谓是极大的荣耀。所以对于那些高门厚望者而言,在台在野其实都是小事,今日田舍翁,明日可能就是九卿三公。
不过如今的殷浩可没有了这种好运气,到现在还被监在寻阳陶侃军中。至于杀掉其叔父殷羡的周抚,则列名荆州今次呈送的功名录中。所以,虽然眼下殷羡的罪名还没有确定,殷浩注定了是刑家之余,必然要遭到长时间的禁锢。除非再有强人举用,但这几乎不可能,毕竟禁锢和隐居还是有区别的,陈郡殷氏也并非什么无可取代的门户。
王导虽然离任,但沈哲子也很难完全掌握举荐的话语权。且不说刘超和彭城王这两个暂代的上司,单单在公府内,他这个东曹掾便排在了五六位之后。但是如今这个形势下,谁又会以跟他为难为乐呢?
所以,今次一共挑选出十六位的时贤举荐,除了当中确有几人大名难挡比如庐山翟汤之类的高贤之外,沈哲子推举的人选中最终有八人落在了最终的名单上。这其中便包括江夏公卫崇、会稽虞、魏等几家的族人,还有一个便是颍川陈规。
至于沈家本家,这个问题则不免有些沉重。沈哲子就算脸皮再厚,也并不觉得自家如今真有够资格从这个途径入仕的族人,无谓自取其辱。他家也根本不稀罕这条入仕的道路,当然就算稀罕也没办法。
原本就冗长的典礼,又因为庾怿的奏对而耽误了不少的时间。庾怿也是憋了两年多的一口气,借着今次的大典直接提交了收复合肥的战略规划。
原本这种典礼应是走个过场,这一类的军国大事实在不好深谈。但庾家过往这两年也实在是饱受攻讦,庾怿想要一鸣惊人也是可以理解。当然他也并不是一味的莽撞,还是在听取了沈哲子对民风的总结洞悉之后才做出了决定。
虽然如此,殿堂上还是经过了一番的辩论,不过也并没有人表示强烈反对,只是担心国力不济。但在庾怿据理力争之下,这规划也获得了通过。至于具体的战略部署,自然就不能放在这里讨论了。
接见群臣之后,便又是各州郡的中正官员上前礼赞。等到沈哲子等人上前推举时贤的时候,已经到了傍晚时分。这些名单上的人,有的就在场中,皇帝下诏接见,便又纷纷上前面君,其中便包括颍川陈规。
陈规上前觐见的时候,行过沈哲子席畔,已是忍不住投来感激的目光。颍川陈氏虽然旧望隆厚,但如今也实在是衰弱到了一个极点。如果不是沈哲子打个招呼,说不定陈规叔侄至今连离开广陵都难,更不要说得到这样一个快车道得用晋升的机会!
对于陈规的感激,沈哲子自然是受用无愧。虽然陈规能得到这个机会,主要还是其家旧声。但如今有旧声的人家多了,如果没有沈哲子帮忙,排队也轮不到陈规。而且就算陈规得以入仕,沈哲子也是打算安排在自己身边,稍后随他过江。
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这自然是期待已久,同时也收获颇丰的一天。但是对于皇帝来说,则就不免有些枯燥。王导虽然不在了,但并不意味着他的君权就能得以伸张,他今天主要的任务还是做个吉祥物在那里看人上前退后。至于内里所涉及的人事变动和局势调整,则是内外已经协调好的一个结果。
所以,在结束了一整个白天的典礼,本来昏昏欲睡乃至于小憩几场的皇帝复又变得精神奕奕,退场之后即刻将沈哲子唤来,语调充满了振奋:“姊夫,我们何时动身?我已经忍耐不住了!”
时至六月,都中的清议也已经到了一个临界点。毕竟就算是发牢骚,吐了将近半年的时间,也实在是吐无可吐,不再有新的话题能够引起人的关注。
而原本诸多嘈杂的声音,也都渐渐地集中到几个话题中来。排在第一位的还是南北矛盾,纠结于乡土实资的分配问题上。
所谓的世族,势位和旧望仅仅只是一方面,只有荫丁、土地才是真正的立家根本。然而这正是北人众多侨姓所欠缺的,大量的侨姓南来,不论过往在乡中有怎样深厚的基础,到了江东都要从头开始。
中兴建制至今也有几十年,但是真正能够立足于江东的侨姓门户,其实屈指可数,无非是在南渡最初面占据政治高位的那些越府旧班底而已。类似如今新窜起的新贵河南褚氏之流,其立身根本较之吴中寻常一土宗都略有不如。
世道再怎么崇玄慕虚,前提是要吃饱饭才会有那么多的精神追求。类似陈留阮孚金貂换酒的确洒脱,但问题是金貂也不是谁都能有的。眼看着众多依附南来的乡人荫户们生计难继,渐渐的分崩离析,门户几近沦为寒卑,饭都要吃不上了,还喝酒!
众多侨门之中,逃离到京府左近的人家还算幸运,有了早先的隐爵运作,还能维持住基本的生活消耗,乃至于不乏巨富者。可是随着吴中商盟在京府渐渐站稳了脚跟,对他们的依赖越来越少,他们的生活也渐渐变得窘迫起来。
而南来的侨人聚集点,远不止京府一地,几乎沿江所有重镇都有这一类的人家存在。无论他们在北地是累世公卿,还是乡中巨室,如今都不得不面对一个家业无处依托、衣食难以为继的窘境。
在原本的历史上,这些人被大量引流到三吴之地的会稽等地,得以休养生息,从客观上也是促进了南方的全面开发。
可是如今,吴中早非原本一盘散沙,早已经连结成一个整体,甚至刚刚搞死了琅琊王氏的王舒。就算这些人还有南下的念头,可是现在铁一般的事实摆在眼前,就算让他们南下,他们都未必敢!
如果说过去这些年沈哲子有什么功绩,其中最大的成果那就是彻底断绝了这些侨门在江东的立足之地!丢了中原再到南方苟安立足?便宜不要占得太尽!
哪怕江东仍然是地广人稀,哪怕南部大开发遥遥无期,那又有什么关系?如今整个世道的困境绝非是江南开发未足,而是江北胡虏肆虐!不能守土,还不肯听话,那就沿江等死!杀人都嫌废力气,何如就看着这些不识时务者自食其果。
而吴人这样旗帜鲜明的守土策略,最起码在最近几年看来,在道义上也无可指摘。因为他们对时局的贡献实在大,别的不说,单单前年苏峻作乱,吴人们大舍财力在京府支持朝廷创建平叛行台,就连京畿的收复都是假于吴人之手。更何况,如今的新都几乎一砖一瓦都凝聚着吴人的财力物力!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一点,那就是沈充及其身后的东扬军已经强大到能够左右时局,乃至于见逼中枢!换言之假使台中旗帜鲜明的要拿掉沈充,瓦解吴人的这个联合,那么吴人分分钟自立于东南毫无压力!
所以侨人难以为家、自立于江东,这个问题已经不可以寄望于对吴人的压榨和逼迫,必须要找到一个新的解决方案。否则,整个沿江形势都将不稳!
原本历史上,尖锐的南北矛盾是通过对吴人在政治上的打压和乡土上的侵占得以缓解,可是如今,侵占无力,不想死要么北投,要么北伐开创局面。
所以这个问题讨论到了最后,还是集中在了朝廷在江北经营的软弱,不能给人提供安全感,想要化解民怨,稳定人心,最终还是只能付诸军事,要么往南打,要么往北打。而时下面对的形势就是,如果真的往南打,能不能成功且另说,只怕侨门自己内部已经先分裂了。
六月上旬的一天,皇帝在台辅诸公们的陪伴下在建平园接见宴请南北时贤。因为今次清议的规模本来就大,所以这一天场面也实在不小。数千人到场,加上维持秩序的万余宿卫,区区一个建平园是安排不下的,甚至于将左近许多邸舍庄园都给征用起来。
参与人数众多,本身就是一个好现象。因为说实话,元帝这一系作为正统所在其实本就不是众望所归。今天这个场面,乃是南渡以来未有之盛会,说明正统性得到了极大的加强。这在经历过屡次动荡,尤其是王敦和苏峻这两次反叛之后,更是显得尤为难得。
而另一个看点则是几个重要的方镇俱有人出席,东扬州沈充、豫州庾怿都是亲自到场,独占荆扬的陶侃也派数名子侄前来,徐州郗鉴也派了儿子并几位重要的属官入都。余者大大小小郡国,除了实在治地偏远的地区之外,大多数都遣使入贺。
对于这一点,年幼的皇帝尚还没有特别的感触,只是觉得叩拜觐见的人太多了一些,整个典礼冗长繁琐,直接耽误了他早前与沈哲子约定去远观几个备选后室的人家女眷。
至于台辅诸公们,则实在有些欣喜若狂。尤其是新进执政的褚翜,心内本就不乏忐忑,担心镇不住场面,如果届时方镇无一到场,那对他这个执政而言也实在太尴尬。没想到场面之大远胜预期,实在是一个意外之喜。
因为参加宴会的内外臣民太多,原本尚有几分突兀的琅琊王氏集体缺席的问题,都不再显得那么引人瞩目。
在这庞大的殿堂中,沈哲子有幸得列一席。他作为东曹掾,在稍后皇帝接见过内外臣子之后,要与公府一众属官们上前去举荐今次清议中所挑选出来的在野时贤。
这些广得时誉的人一旦接受征召,那么可不是简单的秘书、著作能够打发,直接高居两千石也有可能。比如原本历史上的殷浩,隐居十余年,一出山便是扬州刺史、入台执政。而且遵循的渠道也不是久有的征召,而是皇帝亲自下诏备礼而聘,可谓是极大的荣耀。所以对于那些高门厚望者而言,在台在野其实都是小事,今日田舍翁,明日可能就是九卿三公。
不过如今的殷浩可没有了这种好运气,到现在还被监在寻阳陶侃军中。至于杀掉其叔父殷羡的周抚,则列名荆州今次呈送的功名录中。所以,虽然眼下殷羡的罪名还没有确定,殷浩注定了是刑家之余,必然要遭到长时间的禁锢。除非再有强人举用,但这几乎不可能,毕竟禁锢和隐居还是有区别的,陈郡殷氏也并非什么无可取代的门户。
王导虽然离任,但沈哲子也很难完全掌握举荐的话语权。且不说刘超和彭城王这两个暂代的上司,单单在公府内,他这个东曹掾便排在了五六位之后。但是如今这个形势下,谁又会以跟他为难为乐呢?
所以,今次一共挑选出十六位的时贤举荐,除了当中确有几人大名难挡比如庐山翟汤之类的高贤之外,沈哲子推举的人选中最终有八人落在了最终的名单上。这其中便包括江夏公卫崇、会稽虞、魏等几家的族人,还有一个便是颍川陈规。
至于沈家本家,这个问题则不免有些沉重。沈哲子就算脸皮再厚,也并不觉得自家如今真有够资格从这个途径入仕的族人,无谓自取其辱。他家也根本不稀罕这条入仕的道路,当然就算稀罕也没办法。
原本就冗长的典礼,又因为庾怿的奏对而耽误了不少的时间。庾怿也是憋了两年多的一口气,借着今次的大典直接提交了收复合肥的战略规划。
原本这种典礼应是走个过场,这一类的军国大事实在不好深谈。但庾家过往这两年也实在是饱受攻讦,庾怿想要一鸣惊人也是可以理解。当然他也并不是一味的莽撞,还是在听取了沈哲子对民风的总结洞悉之后才做出了决定。
虽然如此,殿堂上还是经过了一番的辩论,不过也并没有人表示强烈反对,只是担心国力不济。但在庾怿据理力争之下,这规划也获得了通过。至于具体的战略部署,自然就不能放在这里讨论了。
接见群臣之后,便又是各州郡的中正官员上前礼赞。等到沈哲子等人上前推举时贤的时候,已经到了傍晚时分。这些名单上的人,有的就在场中,皇帝下诏接见,便又纷纷上前面君,其中便包括颍川陈规。
陈规上前觐见的时候,行过沈哲子席畔,已是忍不住投来感激的目光。颍川陈氏虽然旧望隆厚,但如今也实在是衰弱到了一个极点。如果不是沈哲子打个招呼,说不定陈规叔侄至今连离开广陵都难,更不要说得到这样一个快车道得用晋升的机会!
对于陈规的感激,沈哲子自然是受用无愧。虽然陈规能得到这个机会,主要还是其家旧声。但如今有旧声的人家多了,如果没有沈哲子帮忙,排队也轮不到陈规。而且就算陈规得以入仕,沈哲子也是打算安排在自己身边,稍后随他过江。
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这自然是期待已久,同时也收获颇丰的一天。但是对于皇帝来说,则就不免有些枯燥。王导虽然不在了,但并不意味着他的君权就能得以伸张,他今天主要的任务还是做个吉祥物在那里看人上前退后。至于内里所涉及的人事变动和局势调整,则是内外已经协调好的一个结果。
所以,在结束了一整个白天的典礼,本来昏昏欲睡乃至于小憩几场的皇帝复又变得精神奕奕,退场之后即刻将沈哲子唤来,语调充满了振奋:“姊夫,我们何时动身?我已经忍耐不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