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六十四章 两千年以来的骑兵
推荐阅读: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万相之王、星门、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剑来、一剑独尊、牧龙师、临渊行
一秒记住【笔趣看 www.biqukan.c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如果将人骑马作战定义为骑兵的话,骑兵的出现要远早于战车,这世界上没有天生的农耕文明,所以最早的中原人也是“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
传统观点认为,在无马镫马鞍的时代,骑兵的作用仅仅是代步或者骑射,没有任何近战能力,若与步兵近战,需要骑马到附近,然后下马结阵。
从出土文物以及文献来看,早期骑兵确实主要装备弓弩,也确实有很多步战骑兵,但要说骑兵完全无法近战,就有些想当然了。
《六韬》传说是姜太公兵书,曾经一度被认为是伪书,不过考古发现西汉时它就已经大量传播,虽然还是无法确定是否真是姜太公言论,但推测成书年代不晚于战国。
战国时期也没有硬质马鞍和马镫,所以书中认为骑兵不可陷阵,“凡以骑陷敌,而不能破阵。”为骑兵九败之一。
但在骑兵十胜中,也有“敌人始至,行陈未定,前后不属,陷其前骑,击其左右,敌人必走”与“敌人行陈不固,士卒不斗,薄其前后,猎其左右,翼而击之,敌人必惧”。
这些战术都是趁步兵阵不稳时攻击,讲究的就是快,总不可能是骑兵冲过去再下马结阵攻击。
先秦时期有一种车骑配合的战术,就是战车先冲破敌阵,然后骑兵跟在后面杀伤阵型散乱的步兵,可见哪怕是先秦时期,无阵型的散兵也同样打不赢骑兵。
-
由此大概也就能整理出古代军事发展的脉络。
由于单人对战中骑兵对步兵有优势,所以在无阵型时期,骑兵的战斗力要比步兵强,当步兵结阵以后,早期骑兵就无力对抗了,只能转变为骑射骚扰。
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战争的胜负主要取决于步兵,直到一种远古“重骑兵”出现——战车。
定居农耕使生产力飞速发展,出现了战车这种怪物,商初还有大量骑兵,到武王伐纣时,战车已经是主力,骑兵就成了辅助兵种。
战车强大的冲击力可以直接冲垮步兵阵,也更容易摧毁敌方士气,在华北平原的战争中,战车适应性差的短板也不是问题。
这就是我们较为熟悉的战车时代,战车逐渐取代步兵成为战争主力,国家开始用战车数量决定国力。
“车者,军之羽翼也,所以陷坚阵,要强敌,遮走北也。骑者,军之伺候也,所以踵败军,绝粮道,击便寇也。”
大致意思就是战车用来攻坚,掩护撤退,骑兵用来追击败军,切断粮道,迎击骚扰的散兵或骑兵。
随着疆域扩大,战争所面临的地形越来越复杂,战车短板暴露。
而且此时生产力增加,步兵的装备和素质都更好了,5乘5的25人方阵,也逐渐成为10乘10的百人方阵,战车冲阵的效果越来越差,更多的是游击骚扰。
此时步兵成为战斗主力,而且同样是游击骚扰,骑射的灵活性与适应性比战车更高,所以骑兵得到发展,战车开始落寞。
但在真正的重骑兵出现以前,战车也并未被彻底淘汰,平原地区战车的战斗力,是当时的骑兵无法取代的。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战国结束。
-
在骑兵的发展历史中,秦朝是一个分水岭。
在秦朝以前,兵书中认为“骑者,军之伺候也”,史书提到骑兵最大的作用也是“绝粮道”。
先秦时期,除了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秦国算是骑兵最强大的国家了,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细算起来,骑兵占比只有1%。
而从考古发现的秦兵马俑实物来看,骑兵占比确实很低,只有2%,虽然少数骑兵有马甲,但只有软质马鞍,而且武器是剑和弓弩,并没有发现长杆武器。
考古、兵书、史书互相佐证,可以确定先秦时期没有硬质马鞍,且骑兵只能起到辅助作用。
但在秦朝以后,这种情况就完全改变了。
-
整个汉朝的历史,就是骑兵的发展史。
秦末楚汉相争时,项羽的主力兵种就是精锐骑兵,三万骑兵长途奔袭五十万联军而大胜之,足以说明当时的骑兵已经有单兵种作战能力,不再是“军之伺候”。
《史记》中对项羽的最后一战描写的非常清楚,“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可以确定楚骑兵有强大的近战能力。
“项王大怒,乃自被甲持戟,挑战楼烦”可以确定项羽本人是持戟的,他手下的骑兵也很可能有部分持戟。
结合楚骑的“溃围、斩将、刈旗”,要是放在魏晋时期,说项羽带领的是具装骑兵也一点都不违和吧。
虽然要以此证明项羽带领的骑兵是冲击骑兵,多少有点捕风捉影,但也可以看出,相比于先秦时期,此时的骑兵已经具备了统治战场的能力。
汉初中原衰败,还是以步兵为主,刘邦对抗匈奴的骑射,也主要是靠弩兵,那时候天子座驾甚至凑不齐同色的马。
但是经历了项羽的暴打,又遭遇白登之围,汉高祖怎么可能不重视骑兵,自高祖起,汉朝开始培育优良马种,并鼓励全国养马。
汉朝的骑兵也开始发展,杨家湾汉墓出土的骑兵俑中,已经出现了8%的披甲重骑兵,而此处墓穴下葬时还是景帝时期,不过无从得知真实军队是否如此配置。
但有一点值得注意,出土的骑兵俑中,无马甲的骑兵往往背箭,而有马甲的骑兵则只有长杆武器。
说明从这个时候起,骑兵兵种已经开始分化,开始出现专注于近战的“突骑”。
此时虽然还未出现高桥马鞍,但相比于先秦时期的简单马鞍,已经有了硬质马鞍的基本形制,进一步加强了骑兵的战斗力。
七国之乱中“灌夫披甲持戟,募军中壮士所善愿从者数十人。及出壁门,莫敢前。独二人及从奴十馀骑驰入吴军,至吴将麾下,所杀伤数十人”,可见此时的骑兵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冲击能力(虽然只有两个活着出来)。
文景之治以后,中原经济恢复,高文景三帝百年实施的马政,到了武帝时期开花结果,大汉养马六十万,依托这些战马,武帝聚集“羽林孤儿”,终于有了数量庞大的骑兵。
武帝亲征威慑匈奴时,甚至一次就出动十七万骑兵。
骑兵中长久以来占据主导地位的骑射,开始逐渐让位。
因为一个很显然的事实,比骑射,农耕比不过游牧。
虽然有李广这样的骑射世家,可以在个人战斗力上胜过匈奴,但想要几万骑兵的骑射技艺都超过匈奴,难度就太大了。
于是“突骑”的规模增大,汉骑兵不再和匈奴比骑射,而是纵马突击,以将近三米的马戟刺击匈奴。
这一时期有大量描写汉匈战争的壁画,都是汉骑兵用戟刺击持弓的匈奴骑兵。
-
骑兵战术的发展,迫使鞍具进化,终于在西汉末年出现了硬质马鞍,随后便出现了高桥马鞍的雏形,马鞍的前后出现两块挡板。
这也是两汉之间幽州突骑的崛起的前提。
西汉灭亡之后,刘秀带领着幽州突骑建立了东汉,此时幽州突骑的敌人不再是骑射,而是精锐的大汉步兵,所以幽州突骑需要有突破步兵阵的能力。
可能是这时期的步兵应对骑兵冲阵经验不足,也可能是幽州突骑采用了后世骚扰拉扯步兵阵型的战术,但这都说明,幽州突骑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接近冲击骑兵了。
汉末三国时期,真正意义上的高桥马鞍已经出现,虎豹骑这种冲阵重骑兵也初具规模。
至南北朝马镫出现,高桥马鞍进一步改变,过于垂直的后桥在骑行时会击打后腰,不够舒适,后桥由垂直的挡板变为倾斜的缓坡,马鞍终于大成。
直到如今,我们所用的马鞍总体形态都没有太大变化,最大的改变只是用复合材料取代了木材。
所以也就在南北朝时期,执槊冲锋的具甲重骑兵大量出现,数万重骑兵纵横攻伐。
但最辉煌的时刻,往往只能昙花一现。
-
南北朝时期重骑兵的作用太大,以至于人们往往会产生一种错觉,好像南北朝以后华夏就不再发展重骑兵了。
其实重骑兵的发展一直持续到明代,只不过越是强者,越是会被钻研克制手段,南北朝以后的重骑兵不再拥有绝对的统治力。
重骑兵出现之初,确实纵横天下,无人能敌,但很快就被步兵克制,到唐朝时期,养几万的重骑兵并没有什么问题,但实际上战争主力已经是重步兵了。
唐府兵经济富裕,所以装备精良,连步兵都配备马匹,但作战时也没有像游牧民族一样全上骑兵,而是采用砧锤战术,以重步兵为主体,骑兵从背后或者侧翼夹击,甚至有时候骑兵需要下马作战。
骑兵战斗力强横,但不是真的无敌,多兵种配合永远是最优解。
唐朝大量吸收少数民族军队,肯定他们的骁勇善战,但对他们落后的战法完全瞧不上,经常让骑马的民族步战,步战的民族骑马,好让他们抛弃过去,融入唐军步骑协同的战法。
直到五代十国的战乱结束,宋朝建立,辽、金、西夏等北方政权都还有唐军战法的遗留。
骑兵的发展一直持续到冷兵器时代结束,不过重骑兵的发展截止于明朝。
明初十分重视骑兵,朱元璋的手下有很多追着蒙古骑兵砍的精锐重骑,只是很快人们就发现,三眼铳好像比长枪好使。
这一时期不仅重骑兵没落,重步兵也开始轻量化。
大人,时代变了。
如果将人骑马作战定义为骑兵的话,骑兵的出现要远早于战车,这世界上没有天生的农耕文明,所以最早的中原人也是“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
传统观点认为,在无马镫马鞍的时代,骑兵的作用仅仅是代步或者骑射,没有任何近战能力,若与步兵近战,需要骑马到附近,然后下马结阵。
从出土文物以及文献来看,早期骑兵确实主要装备弓弩,也确实有很多步战骑兵,但要说骑兵完全无法近战,就有些想当然了。
《六韬》传说是姜太公兵书,曾经一度被认为是伪书,不过考古发现西汉时它就已经大量传播,虽然还是无法确定是否真是姜太公言论,但推测成书年代不晚于战国。
战国时期也没有硬质马鞍和马镫,所以书中认为骑兵不可陷阵,“凡以骑陷敌,而不能破阵。”为骑兵九败之一。
但在骑兵十胜中,也有“敌人始至,行陈未定,前后不属,陷其前骑,击其左右,敌人必走”与“敌人行陈不固,士卒不斗,薄其前后,猎其左右,翼而击之,敌人必惧”。
这些战术都是趁步兵阵不稳时攻击,讲究的就是快,总不可能是骑兵冲过去再下马结阵攻击。
先秦时期有一种车骑配合的战术,就是战车先冲破敌阵,然后骑兵跟在后面杀伤阵型散乱的步兵,可见哪怕是先秦时期,无阵型的散兵也同样打不赢骑兵。
-
由此大概也就能整理出古代军事发展的脉络。
由于单人对战中骑兵对步兵有优势,所以在无阵型时期,骑兵的战斗力要比步兵强,当步兵结阵以后,早期骑兵就无力对抗了,只能转变为骑射骚扰。
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战争的胜负主要取决于步兵,直到一种远古“重骑兵”出现——战车。
定居农耕使生产力飞速发展,出现了战车这种怪物,商初还有大量骑兵,到武王伐纣时,战车已经是主力,骑兵就成了辅助兵种。
战车强大的冲击力可以直接冲垮步兵阵,也更容易摧毁敌方士气,在华北平原的战争中,战车适应性差的短板也不是问题。
这就是我们较为熟悉的战车时代,战车逐渐取代步兵成为战争主力,国家开始用战车数量决定国力。
“车者,军之羽翼也,所以陷坚阵,要强敌,遮走北也。骑者,军之伺候也,所以踵败军,绝粮道,击便寇也。”
大致意思就是战车用来攻坚,掩护撤退,骑兵用来追击败军,切断粮道,迎击骚扰的散兵或骑兵。
随着疆域扩大,战争所面临的地形越来越复杂,战车短板暴露。
而且此时生产力增加,步兵的装备和素质都更好了,5乘5的25人方阵,也逐渐成为10乘10的百人方阵,战车冲阵的效果越来越差,更多的是游击骚扰。
此时步兵成为战斗主力,而且同样是游击骚扰,骑射的灵活性与适应性比战车更高,所以骑兵得到发展,战车开始落寞。
但在真正的重骑兵出现以前,战车也并未被彻底淘汰,平原地区战车的战斗力,是当时的骑兵无法取代的。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战国结束。
-
在骑兵的发展历史中,秦朝是一个分水岭。
在秦朝以前,兵书中认为“骑者,军之伺候也”,史书提到骑兵最大的作用也是“绝粮道”。
先秦时期,除了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秦国算是骑兵最强大的国家了,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细算起来,骑兵占比只有1%。
而从考古发现的秦兵马俑实物来看,骑兵占比确实很低,只有2%,虽然少数骑兵有马甲,但只有软质马鞍,而且武器是剑和弓弩,并没有发现长杆武器。
考古、兵书、史书互相佐证,可以确定先秦时期没有硬质马鞍,且骑兵只能起到辅助作用。
但在秦朝以后,这种情况就完全改变了。
-
整个汉朝的历史,就是骑兵的发展史。
秦末楚汉相争时,项羽的主力兵种就是精锐骑兵,三万骑兵长途奔袭五十万联军而大胜之,足以说明当时的骑兵已经有单兵种作战能力,不再是“军之伺候”。
《史记》中对项羽的最后一战描写的非常清楚,“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可以确定楚骑兵有强大的近战能力。
“项王大怒,乃自被甲持戟,挑战楼烦”可以确定项羽本人是持戟的,他手下的骑兵也很可能有部分持戟。
结合楚骑的“溃围、斩将、刈旗”,要是放在魏晋时期,说项羽带领的是具装骑兵也一点都不违和吧。
虽然要以此证明项羽带领的骑兵是冲击骑兵,多少有点捕风捉影,但也可以看出,相比于先秦时期,此时的骑兵已经具备了统治战场的能力。
汉初中原衰败,还是以步兵为主,刘邦对抗匈奴的骑射,也主要是靠弩兵,那时候天子座驾甚至凑不齐同色的马。
但是经历了项羽的暴打,又遭遇白登之围,汉高祖怎么可能不重视骑兵,自高祖起,汉朝开始培育优良马种,并鼓励全国养马。
汉朝的骑兵也开始发展,杨家湾汉墓出土的骑兵俑中,已经出现了8%的披甲重骑兵,而此处墓穴下葬时还是景帝时期,不过无从得知真实军队是否如此配置。
但有一点值得注意,出土的骑兵俑中,无马甲的骑兵往往背箭,而有马甲的骑兵则只有长杆武器。
说明从这个时候起,骑兵兵种已经开始分化,开始出现专注于近战的“突骑”。
此时虽然还未出现高桥马鞍,但相比于先秦时期的简单马鞍,已经有了硬质马鞍的基本形制,进一步加强了骑兵的战斗力。
七国之乱中“灌夫披甲持戟,募军中壮士所善愿从者数十人。及出壁门,莫敢前。独二人及从奴十馀骑驰入吴军,至吴将麾下,所杀伤数十人”,可见此时的骑兵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冲击能力(虽然只有两个活着出来)。
文景之治以后,中原经济恢复,高文景三帝百年实施的马政,到了武帝时期开花结果,大汉养马六十万,依托这些战马,武帝聚集“羽林孤儿”,终于有了数量庞大的骑兵。
武帝亲征威慑匈奴时,甚至一次就出动十七万骑兵。
骑兵中长久以来占据主导地位的骑射,开始逐渐让位。
因为一个很显然的事实,比骑射,农耕比不过游牧。
虽然有李广这样的骑射世家,可以在个人战斗力上胜过匈奴,但想要几万骑兵的骑射技艺都超过匈奴,难度就太大了。
于是“突骑”的规模增大,汉骑兵不再和匈奴比骑射,而是纵马突击,以将近三米的马戟刺击匈奴。
这一时期有大量描写汉匈战争的壁画,都是汉骑兵用戟刺击持弓的匈奴骑兵。
-
骑兵战术的发展,迫使鞍具进化,终于在西汉末年出现了硬质马鞍,随后便出现了高桥马鞍的雏形,马鞍的前后出现两块挡板。
这也是两汉之间幽州突骑的崛起的前提。
西汉灭亡之后,刘秀带领着幽州突骑建立了东汉,此时幽州突骑的敌人不再是骑射,而是精锐的大汉步兵,所以幽州突骑需要有突破步兵阵的能力。
可能是这时期的步兵应对骑兵冲阵经验不足,也可能是幽州突骑采用了后世骚扰拉扯步兵阵型的战术,但这都说明,幽州突骑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接近冲击骑兵了。
汉末三国时期,真正意义上的高桥马鞍已经出现,虎豹骑这种冲阵重骑兵也初具规模。
至南北朝马镫出现,高桥马鞍进一步改变,过于垂直的后桥在骑行时会击打后腰,不够舒适,后桥由垂直的挡板变为倾斜的缓坡,马鞍终于大成。
直到如今,我们所用的马鞍总体形态都没有太大变化,最大的改变只是用复合材料取代了木材。
所以也就在南北朝时期,执槊冲锋的具甲重骑兵大量出现,数万重骑兵纵横攻伐。
但最辉煌的时刻,往往只能昙花一现。
-
南北朝时期重骑兵的作用太大,以至于人们往往会产生一种错觉,好像南北朝以后华夏就不再发展重骑兵了。
其实重骑兵的发展一直持续到明代,只不过越是强者,越是会被钻研克制手段,南北朝以后的重骑兵不再拥有绝对的统治力。
重骑兵出现之初,确实纵横天下,无人能敌,但很快就被步兵克制,到唐朝时期,养几万的重骑兵并没有什么问题,但实际上战争主力已经是重步兵了。
唐府兵经济富裕,所以装备精良,连步兵都配备马匹,但作战时也没有像游牧民族一样全上骑兵,而是采用砧锤战术,以重步兵为主体,骑兵从背后或者侧翼夹击,甚至有时候骑兵需要下马作战。
骑兵战斗力强横,但不是真的无敌,多兵种配合永远是最优解。
唐朝大量吸收少数民族军队,肯定他们的骁勇善战,但对他们落后的战法完全瞧不上,经常让骑马的民族步战,步战的民族骑马,好让他们抛弃过去,融入唐军步骑协同的战法。
直到五代十国的战乱结束,宋朝建立,辽、金、西夏等北方政权都还有唐军战法的遗留。
骑兵的发展一直持续到冷兵器时代结束,不过重骑兵的发展截止于明朝。
明初十分重视骑兵,朱元璋的手下有很多追着蒙古骑兵砍的精锐重骑,只是很快人们就发现,三眼铳好像比长枪好使。
这一时期不仅重骑兵没落,重步兵也开始轻量化。
大人,时代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