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役和税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银狐、武炼巅峰、唐砖
一秒记住【笔趣看 www.biqukan.c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朱棣沉默了许久,他很赞同土断,以土断为抓手涤荡一下南方的洪武,建文两朝的旧势力,本来就是他在登基后考虑的第一件大事。
不把南方收拾妥当了,不把自己的心腹安排到各种关键职位上去,他怎么可能放心的带兵回北方。
要知道,靖难之役的结束,不过是他这个永乐大帝生涯的开始。各种问题千头万绪,一个处理不好,刚刚打开的局面就要彻底倾覆。
但朱棣也很清楚,自己不能真的彻底一杆子捅下去,把南方的文人地主都杀光。
不是他仁慈,也不是他害怕会掀起什么反叛,在当今天下,论打仗,没有人是他的对手。更何况,南方成建制的武装力量早就被他和大明战神一起摧毁的差不多了,地方根本不可能组织起什么有效的力量反扑。
真正的问题根源在于,彻底掀桌子以后,谁帮他治理地方,读书人只出生于地主家庭,这是绕不开的现实。
至于废除徭役,这道政策一旦颁布后,以后修路,修河,运粮这些事谁来做?
长久的沉默后,朱棣把自己的担忧都写给了萧盼盼,同样也告诉了道衍。
道衍并没有立刻给出回答,他也在等萧盼盼这个未来人的观点。
“先说土地丈量,从您父亲建立大明朝,到您现在也不过35年吧。”萧盼盼说道,“这三十五年来,你们大明的总体发展是正向的,说白了,你们还没有进入一个王朝必然要面对的衰落期,最具破坏性的反而是朱允炆在位的那四年。”
寺庙里的应能听到这,惭愧无比的垂下了头。
“但你们大明朝的运气很好,获得了一次纠错的机会,让朱允炆只在位了四年,使得他对整个大明朝统治基础的破坏没有深入下去。”
“什么叫破坏!那叫建文新政!”一众南方地主们歇斯底里了。
“所以,您面对的不是一个团结一致,在朝廷内部拥有强大代言人,在地方拥有大量土地和依附人口的豪强集团。所以只要您按照您父亲的鱼鳞册进行一次正常公正的土地核对,我相信您不会遇见什么太大的阻力。”
听到这,朱棣恍然的一笑。这算是他的灯下黑了,而且造成他形成这种思维的人正是萧盼盼。要不是这丫头总是在说庶族文人集团有多强大,他也不会有这种顾忌和担忧。
一旁的道衍也是无奈的一笑,他发现自己刚刚也陷入到了朱棣的那种误区当中。
现在唯一受伤的就是一众南方地主了,然后他们发现自己面对朱棣这个屠夫时,真的无能为力。
“在土地清查完毕后,下一个措施就是逐步的废除徭役,解放生产力。”萧盼盼顿了顿,“先说徭役,你们古代的徭役大体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地方性的,一种是异地性的。”
“地方性的就是在自己家乡附近维护一下治安,修一下道路,水渠什么的,苦吗?很苦,因为有大量的盘剥和欺压存在,但不至于彻底丢了小命。异地性就是如修长城,修运河,打仗运粮这样的大动作了,那是真的要丢命的。”
“你们古代总说的轻徭薄赋,本质上指的就是不要去搞这些大动作。”
朱棣沉默着,他就是一个要搞大动作的人。
“古代的精英阶层,经过秦,隋二世而亡的教训,得出了轻徭薄赋的执政总结,这是值得赞赏的,更是进步的。”
嬴政忍不住抽了抽嘴角。
“但还是那句话,轻徭薄赋只是治标,他解决不了国家发展过程中,不断增大的人力需求问题。”萧盼盼顿了顿,“而且随着朝廷执政能力的不断减弱,机构臃肿,贪腐横行,所有的执政成本高速增加,任何轻徭薄赋都将无法实现。”
“具体该怎么做?才能既做到减轻底层百姓的负担,又能保证人力的充沛。”朱棣提问道。
“有现成答案的,雇人,钱从土地里来。这本质是本经济账,只需要把徭役所需要的钱,摊进到土地里,根据土地的多寡来收这笔钱就可以了。”
朱棣和道衍对视了一眼,二人不约而同的摇了摇头,这个提法太天真了,这笔钱根本收不上来。
朱棣把这个难点反馈给了萧盼盼。
“这个问题的本质在于,皇权没有下乡。”萧盼盼一点也不意外朱棣会有这样的担心,“您的父亲用粮长制度来保证地方税收,是一次不错的尝试。但这种制度不可能长久,谁家的田多,谁就是粮长,最后这个位置还是大地主家的。”
朱元璋不屑的一哼,心中不忿,他觉得自己的这一制度非常好,是后世执行坏了。
“听过国税局吗?”萧盼盼嘴角一歪。
光从名字上判断,一众古代帝王将相就大致猜到了这个国税局到底是干什么的了。
“将地方的行政,司法,财税三项权力分开是必然趋势,国税局就是管收税的。设置一个累进制的税务收缴方案,家里的田产,财产达到一定的数额后必须缴税,这样就能最大程度的避免底层百姓受到盘剥。”
朱棣点了点头,这个思路不错,但他立刻意识到这需要很多人来完成,而且是受过教育的人,这不又是闭环了吗?他再次把问题反馈了回去。
“第一个节省人力开支的方法,给达到纳税起征点的人群发一张报表,让他们自己填今年要交的税,国税局来审核。”
“他们会交?”朱棣觉得不可思议。
“你手上不是有刀吗?组建一支税警部队,不交的就派税警去搜,虚报的也同样派人上门去搜。再加上一些惩罚措施,保证他们对国税局的感知度拉满。”
地主们此时快疯了。
“人还是不够。”朱棣反馈道。
“其实不需要多少人。”萧盼盼想了想,“首先国税局在地方是派驻机构,他直属于朝廷,没有到税收时间的时候,各地只需要留几个看门的人就够了。”
“其次,等快到税收时间点的时候,再大范围的派驻懂算账和基本认字的人前往各地,开始审核税务报表。这些人因为大部分时候不在地方,所以和地方势力也没有瓜葛,大概率不会徇私舞弊。”
朱棣喜欢这一点,所有的皇帝都喜欢这一点。
“最后,税警出动,清查偷税漏税和拒绝交税的群体。一切完成后,由税警将收到的赋税押解入库。”
萧盼盼顿了顿,“税警其实也不用多,一个地方三五个带头的就行了,他们完全可以直接雇佣地方的那些地痞,混混来打前站。所谓让英雄查英雄,让好汉查好汉。当然,如果哪个地方把税警杀了,把国税局的吏员杀了,那您就可以直接去平叛了。”
听完这个方案,朱棣顿时觉得心情舒畅。但人的问题还是没有解决,所谓的税吏还是庶族地主的阶层。
“大部分税吏根本不需要去学什么四书五经,只需要会读书算数就行了。“萧盼盼指出,”我都能帮始皇帝普及教育了,何况您的时代呢。而税吏的最好人选就是大量退伍的老兵,办个识字班,谁能学好算数和认字,谁就能直接转业成税吏,拿两份待遇。”
“您根本不用去依靠那些地主出身的文人阶层。”
朱棣愣住了,原来还能这样玩。
而此时的始皇帝更是震惊,他猛然地发现,萧盼盼给他的所有建议都不是随意的,而全都是为了推行某种政策而提前做的准备。
土地清丈,军户制度,士兵退伍,还有现在的国税局,一切的一切都不是无的放矢的。
“原来这个丫头的心眼子也不少啊。”始皇帝摇头失笑道。
朱棣沉默了许久,他很赞同土断,以土断为抓手涤荡一下南方的洪武,建文两朝的旧势力,本来就是他在登基后考虑的第一件大事。
不把南方收拾妥当了,不把自己的心腹安排到各种关键职位上去,他怎么可能放心的带兵回北方。
要知道,靖难之役的结束,不过是他这个永乐大帝生涯的开始。各种问题千头万绪,一个处理不好,刚刚打开的局面就要彻底倾覆。
但朱棣也很清楚,自己不能真的彻底一杆子捅下去,把南方的文人地主都杀光。
不是他仁慈,也不是他害怕会掀起什么反叛,在当今天下,论打仗,没有人是他的对手。更何况,南方成建制的武装力量早就被他和大明战神一起摧毁的差不多了,地方根本不可能组织起什么有效的力量反扑。
真正的问题根源在于,彻底掀桌子以后,谁帮他治理地方,读书人只出生于地主家庭,这是绕不开的现实。
至于废除徭役,这道政策一旦颁布后,以后修路,修河,运粮这些事谁来做?
长久的沉默后,朱棣把自己的担忧都写给了萧盼盼,同样也告诉了道衍。
道衍并没有立刻给出回答,他也在等萧盼盼这个未来人的观点。
“先说土地丈量,从您父亲建立大明朝,到您现在也不过35年吧。”萧盼盼说道,“这三十五年来,你们大明的总体发展是正向的,说白了,你们还没有进入一个王朝必然要面对的衰落期,最具破坏性的反而是朱允炆在位的那四年。”
寺庙里的应能听到这,惭愧无比的垂下了头。
“但你们大明朝的运气很好,获得了一次纠错的机会,让朱允炆只在位了四年,使得他对整个大明朝统治基础的破坏没有深入下去。”
“什么叫破坏!那叫建文新政!”一众南方地主们歇斯底里了。
“所以,您面对的不是一个团结一致,在朝廷内部拥有强大代言人,在地方拥有大量土地和依附人口的豪强集团。所以只要您按照您父亲的鱼鳞册进行一次正常公正的土地核对,我相信您不会遇见什么太大的阻力。”
听到这,朱棣恍然的一笑。这算是他的灯下黑了,而且造成他形成这种思维的人正是萧盼盼。要不是这丫头总是在说庶族文人集团有多强大,他也不会有这种顾忌和担忧。
一旁的道衍也是无奈的一笑,他发现自己刚刚也陷入到了朱棣的那种误区当中。
现在唯一受伤的就是一众南方地主了,然后他们发现自己面对朱棣这个屠夫时,真的无能为力。
“在土地清查完毕后,下一个措施就是逐步的废除徭役,解放生产力。”萧盼盼顿了顿,“先说徭役,你们古代的徭役大体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地方性的,一种是异地性的。”
“地方性的就是在自己家乡附近维护一下治安,修一下道路,水渠什么的,苦吗?很苦,因为有大量的盘剥和欺压存在,但不至于彻底丢了小命。异地性就是如修长城,修运河,打仗运粮这样的大动作了,那是真的要丢命的。”
“你们古代总说的轻徭薄赋,本质上指的就是不要去搞这些大动作。”
朱棣沉默着,他就是一个要搞大动作的人。
“古代的精英阶层,经过秦,隋二世而亡的教训,得出了轻徭薄赋的执政总结,这是值得赞赏的,更是进步的。”
嬴政忍不住抽了抽嘴角。
“但还是那句话,轻徭薄赋只是治标,他解决不了国家发展过程中,不断增大的人力需求问题。”萧盼盼顿了顿,“而且随着朝廷执政能力的不断减弱,机构臃肿,贪腐横行,所有的执政成本高速增加,任何轻徭薄赋都将无法实现。”
“具体该怎么做?才能既做到减轻底层百姓的负担,又能保证人力的充沛。”朱棣提问道。
“有现成答案的,雇人,钱从土地里来。这本质是本经济账,只需要把徭役所需要的钱,摊进到土地里,根据土地的多寡来收这笔钱就可以了。”
朱棣和道衍对视了一眼,二人不约而同的摇了摇头,这个提法太天真了,这笔钱根本收不上来。
朱棣把这个难点反馈给了萧盼盼。
“这个问题的本质在于,皇权没有下乡。”萧盼盼一点也不意外朱棣会有这样的担心,“您的父亲用粮长制度来保证地方税收,是一次不错的尝试。但这种制度不可能长久,谁家的田多,谁就是粮长,最后这个位置还是大地主家的。”
朱元璋不屑的一哼,心中不忿,他觉得自己的这一制度非常好,是后世执行坏了。
“听过国税局吗?”萧盼盼嘴角一歪。
光从名字上判断,一众古代帝王将相就大致猜到了这个国税局到底是干什么的了。
“将地方的行政,司法,财税三项权力分开是必然趋势,国税局就是管收税的。设置一个累进制的税务收缴方案,家里的田产,财产达到一定的数额后必须缴税,这样就能最大程度的避免底层百姓受到盘剥。”
朱棣点了点头,这个思路不错,但他立刻意识到这需要很多人来完成,而且是受过教育的人,这不又是闭环了吗?他再次把问题反馈了回去。
“第一个节省人力开支的方法,给达到纳税起征点的人群发一张报表,让他们自己填今年要交的税,国税局来审核。”
“他们会交?”朱棣觉得不可思议。
“你手上不是有刀吗?组建一支税警部队,不交的就派税警去搜,虚报的也同样派人上门去搜。再加上一些惩罚措施,保证他们对国税局的感知度拉满。”
地主们此时快疯了。
“人还是不够。”朱棣反馈道。
“其实不需要多少人。”萧盼盼想了想,“首先国税局在地方是派驻机构,他直属于朝廷,没有到税收时间的时候,各地只需要留几个看门的人就够了。”
“其次,等快到税收时间点的时候,再大范围的派驻懂算账和基本认字的人前往各地,开始审核税务报表。这些人因为大部分时候不在地方,所以和地方势力也没有瓜葛,大概率不会徇私舞弊。”
朱棣喜欢这一点,所有的皇帝都喜欢这一点。
“最后,税警出动,清查偷税漏税和拒绝交税的群体。一切完成后,由税警将收到的赋税押解入库。”
萧盼盼顿了顿,“税警其实也不用多,一个地方三五个带头的就行了,他们完全可以直接雇佣地方的那些地痞,混混来打前站。所谓让英雄查英雄,让好汉查好汉。当然,如果哪个地方把税警杀了,把国税局的吏员杀了,那您就可以直接去平叛了。”
听完这个方案,朱棣顿时觉得心情舒畅。但人的问题还是没有解决,所谓的税吏还是庶族地主的阶层。
“大部分税吏根本不需要去学什么四书五经,只需要会读书算数就行了。“萧盼盼指出,”我都能帮始皇帝普及教育了,何况您的时代呢。而税吏的最好人选就是大量退伍的老兵,办个识字班,谁能学好算数和认字,谁就能直接转业成税吏,拿两份待遇。”
“您根本不用去依靠那些地主出身的文人阶层。”
朱棣愣住了,原来还能这样玩。
而此时的始皇帝更是震惊,他猛然地发现,萧盼盼给他的所有建议都不是随意的,而全都是为了推行某种政策而提前做的准备。
土地清丈,军户制度,士兵退伍,还有现在的国税局,一切的一切都不是无的放矢的。
“原来这个丫头的心眼子也不少啊。”始皇帝摇头失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