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5章 人口陷阱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银狐、武炼巅峰、唐砖
一秒记住【笔趣看 www.biqukan.c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李泌和张天伦一行,从酒泉出发翻越了沙漠,终于抵达了瓜州。
瓜州,作为建宁王的“龙兴”之地,李泌见到了和河西不一样的风貌。
大水峡铁厂的滚滚浓烟,为了炼制钢铁而燃烧的煤炭黑烟,整个瓜州城就笼罩在烟雾中。
大水峡铁厂和附近的铁匠工坊是管制地区,张天伦和李泌自然进不去,他们只能进入瓜州城内。
因为铁厂和铁匠工坊需要大量的工人,而铁厂附近的污染实在是太严重,所以大量的人口涌入瓜州城。
在瓜州城外,各个铁匠工坊通勤的马车装满了工人之后,就被送到工坊上班。
到了下班的时候,这个车站更加的热闹,都是各个工坊下班送回来的工人。
如今一家工坊能不能招到工人,也要看这家工坊有没有接送上下班的马车。
而大水峡铁厂的福利待遇更加好,不仅仅有最新的马车接送,而且在车站边上还有专门的铁厂的食堂,可以提供早餐和晚餐服务。
原本瓜州城外临时聚集马车的车站已经改建,全部铺上了水泥地面,又盖上了遮阳的顶棚,还摆上了一些长椅,可以让候车的工人们坐着休息。
张天伦和李泌坐的是酒泉和瓜州往返的长途马车,这种豪华马车非常的舒服,减震的弹黄让行驶途中的颠簸感大大降低,因为是豪华马车只是两人一个车厢,夜里还可以放平了椅背睡上一夜。
马车是早上到的瓜州城,张天伦立刻拉着李泌进了城。
“这城外的烟尘实在是太大了,进城就能好一点了。”
果然随着张天伦进了城,李泌也觉得呼吸顺畅了很多。
此时的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瓜州靠着大水峡铁厂和大量的铁器工坊,已经成为了陇右的铁器制造中心。
几乎整个瓜州城的人口,都在从事铁器相关的工作。
街上的店铺除了少部分的粮食和生活用品商店,几乎都是和铁器相关的店铺。
李泌好奇的打量这座城市,城市中的空气中都弥漫着烟尘和火焰的味道,但是城市还算是整洁。
衙门雇佣的清洁工正在清扫街道,大量的垃圾从各家各户边上的垃圾点被集运到驴车上,运送到城市外的集中处理站。
李泌看到了在各家各户屋檐下的铁皮管道,各家各户都大门洞开,主妇们都拿着木桶在这些管道下接水。
李泌好奇的指着官道问道:“这是什么?”
张天伦瞥了一眼说道:“哦,这个,自来水。”
“自来水?”
张天伦说道:“就是引水管道,因为大水峡如今断流了,所以瓜州衙门开挖了一条引水渠到河里,这些河水送到水塔里消毒之后,就用这些管道送到百姓家里了。”
李泌吃了一惊,类似的设施他在长安城里也见过。
不过那种专门的引水管道,都只有皇室和权贵才有资格使用,但是在瓜州竟然直接铺设在街头,让每一户的百姓都能使用。
看到李泌吃惊的样子,张天伦说道:“这有什么,不就是个供水系统吗?可惜这些管道的气密性不行,要不然暖气管道也可以弄起来了。不过听说沙州已经开始使用暖炕了,瓜州也在修暖炕做过冬的准备了。”
对于张天伦言语中听不懂的词语,李泌已经懒着询问了,他只是好奇这样一个供水系统,需要投入多少的钱啊。
之前在酒泉听说陇右富庶,李泌一开始都是不相信的。
可是亲眼所见之后,瓜州就已经这么富庶了,沙州肯定会更加的繁华。
张天伦说道:“去沙州的车票已经卖光了,我们今天还是在瓜州留宿一天吧。”
李泌自然对这个安排没有意见,他也对瓜州这座城市充满了兴趣。
金张掖,银武威,是说明这两个地区非常适宜粮食种植,是可以养活大量人口的农业地区。
但是酒泉和瓜州建城,就完全是出于军事上的需要了。
酒泉是河西走廊的出口,瓜州靠着玉门关,是陇右的入口。
这两个州都是朝廷户部名册上的“下州”,也就是人口稀少的州府。
可没想到真正到了酒泉和瓜州,竟然要比关中那些大城还要繁华。
张天伦带着李泌找了一家干净的旅店,等安顿下来之后,李泌喊来了店小二。
“小二,瓜州本地有报纸吗?”
伶俐的店小二立刻说道:“这位客官,瓜州可是有好几份报纸的呢,您是要哪份报纸?”
李泌有些诧异,在河西三镇中,武威、张掖和酒泉都只有一份本地的报纸。
除了《张掖日报》是日报,酒泉和武威都是两日一刊。
虽然对于李泌来说,两天就能凑足这么多版面的新闻和文章,这些报刊的编辑已经是效率惊人了。
不过这些日报其实都是转发的《陇右日报》的新闻,沙州《陇右日报》的文抄公玩家们,对于各地日报的文抄公行为愤怒不已,甚至还向建宁王要求这些地方日报立刻停止这种中译中的行为。
不过这个官司打到了建宁王面前也就没了下文,不过陇右都督府倒是出台了一道命令,以后所有报纸要公开发行,都需要在都督府备桉。
没想到瓜州竟然有好几份报纸。
李泌来了兴趣问道:“瓜州有哪些报纸,能不能介绍一下。”
这个店小二也是个聪明伶俐的,他笑着说道:“那就要看客官是哪一类人了?”
“我是哪一类人,和看什么报纸有什么关系吗?”
店小二笑着说道:“当然有关系了,客官听我慢慢说。”
“咱们瓜州有这么几份报纸,首先是《陇右日报》,这报纸是给真正的官老爷们看的。”
“《瓜州日报》是给觉得自己应该当官老爷的人看的。”
“《每日经济报》是给不是官老爷,但是认为商人应该管理陇右的人看的。”
“《娱乐报》是给官老爷的夫人们看的。”
“《春周刊》是给不关心谁是官老爷,只关心故事和插图是不是诱人的人看的。”
李泌愣了一下,随即明白了这个伙计说的意思。
他哈哈大笑说道:“那就给我都买一份回来吧。”
伙计拿着钱,喜滋滋的走出了旅店,不一会儿抱着一堆报纸回来了。
李泌关心的是陇右的大事,首先拿起来的自然是《陇右日报》这样的第一流的大报纸。
第一版是陇右最近的大新闻,其中最着名的新闻就是张掖和酒泉之间的铁路动工的消息了。
这条铁路使用铁轨,预留了使用蒸汽机的设计,是张掖酒泉共同出资的大项目。
和酒张铁路相对的,另外一个重大的项目,就是当金山口的蒸汽车头的短徒运行测试成功了。
虽然只是十公里的路程,但是在陇右上下似乎对于这个蒸汽机非常的重视,将之视为国之重器。
李泌也没有见过蒸汽机,也不了解蒸汽机到底有什么作用,按照文章介绍的,这似乎是一种通过蒸汽驱动的水车?
不过能让陇右上下这么重视,应该也有过人的地方吧。
除了这两个时事新闻之外,另外一则让李泌重视的,是刊登在二版的一篇策论。
这篇策论使用的是比先秦古文更容易理解的半白话,李泌知道整个陇右都在推进了“古文运动”,简化衙门之间文书的行文方式,尽量使用更加简洁的“古文”,而不是讲究四六骈文押韵的“今文”。
在李泌看来,这场古文运动对于提升官场效率也有积极的作用。
只是没想到在报纸上,这场古文运动竟然更加激进,这样的策论都开始使用半白话了。
虽然是半白话,但是李泌看到标题还是一颤。
《简论安禄山之乱背后的历史必然性》
这标题是什么有意思?
必然性?
是说安禄山一定会叛乱吗?
如果是这样,李泌也觉得不稀奇。
当年安禄山刚刚担任节度使的时候,时任奸相李林甫就说过,安禄山必反。
李林甫的一语成谶有些夸大的色彩,但是在天宝年间安禄山早就已经显示出反意,上皇也将安禄山的长子安庆宗召到长安作为人质。
可是读了这篇文章之后,李泌却大为震惊。
这篇文章并不是分析安禄山必然造反,甚至根本没有分析安禄山。
文章只是罗列了数据,在大唐建立之初,天下的人口不足两千万。
但是在开元年间,官府在册的人口已经达到了五千万,这还不包括大量不在册的僧侣、流民和托庇隐户的人口,实际人口已经达到了八千万。
而开元年间的大唐,已经达到了它领土的极限控制范围,帝国疆域极限论已经让大唐无法再开疆拓土,就算是打下来的土地,也无法形成有效的统治。
如此沉重的人口压力,土地的产出也没有飞跃式的增长,光是养活土地上的百姓,就已经非常困难了。
而整个朝廷的财富集中在长安,朝廷长期对河北河东和江南抽取财富,又加剧了这种危机。
李泌看完了数据,只觉得观点振聋发聩,他仿佛看到了历史迷雾中,治乱循环的那一只隐形的大手!
这篇文章甚至给这种危机起了一个名字,就叫做“江伦的人口陷阱”。
李泌和张天伦一行,从酒泉出发翻越了沙漠,终于抵达了瓜州。
瓜州,作为建宁王的“龙兴”之地,李泌见到了和河西不一样的风貌。
大水峡铁厂的滚滚浓烟,为了炼制钢铁而燃烧的煤炭黑烟,整个瓜州城就笼罩在烟雾中。
大水峡铁厂和附近的铁匠工坊是管制地区,张天伦和李泌自然进不去,他们只能进入瓜州城内。
因为铁厂和铁匠工坊需要大量的工人,而铁厂附近的污染实在是太严重,所以大量的人口涌入瓜州城。
在瓜州城外,各个铁匠工坊通勤的马车装满了工人之后,就被送到工坊上班。
到了下班的时候,这个车站更加的热闹,都是各个工坊下班送回来的工人。
如今一家工坊能不能招到工人,也要看这家工坊有没有接送上下班的马车。
而大水峡铁厂的福利待遇更加好,不仅仅有最新的马车接送,而且在车站边上还有专门的铁厂的食堂,可以提供早餐和晚餐服务。
原本瓜州城外临时聚集马车的车站已经改建,全部铺上了水泥地面,又盖上了遮阳的顶棚,还摆上了一些长椅,可以让候车的工人们坐着休息。
张天伦和李泌坐的是酒泉和瓜州往返的长途马车,这种豪华马车非常的舒服,减震的弹黄让行驶途中的颠簸感大大降低,因为是豪华马车只是两人一个车厢,夜里还可以放平了椅背睡上一夜。
马车是早上到的瓜州城,张天伦立刻拉着李泌进了城。
“这城外的烟尘实在是太大了,进城就能好一点了。”
果然随着张天伦进了城,李泌也觉得呼吸顺畅了很多。
此时的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瓜州靠着大水峡铁厂和大量的铁器工坊,已经成为了陇右的铁器制造中心。
几乎整个瓜州城的人口,都在从事铁器相关的工作。
街上的店铺除了少部分的粮食和生活用品商店,几乎都是和铁器相关的店铺。
李泌好奇的打量这座城市,城市中的空气中都弥漫着烟尘和火焰的味道,但是城市还算是整洁。
衙门雇佣的清洁工正在清扫街道,大量的垃圾从各家各户边上的垃圾点被集运到驴车上,运送到城市外的集中处理站。
李泌看到了在各家各户屋檐下的铁皮管道,各家各户都大门洞开,主妇们都拿着木桶在这些管道下接水。
李泌好奇的指着官道问道:“这是什么?”
张天伦瞥了一眼说道:“哦,这个,自来水。”
“自来水?”
张天伦说道:“就是引水管道,因为大水峡如今断流了,所以瓜州衙门开挖了一条引水渠到河里,这些河水送到水塔里消毒之后,就用这些管道送到百姓家里了。”
李泌吃了一惊,类似的设施他在长安城里也见过。
不过那种专门的引水管道,都只有皇室和权贵才有资格使用,但是在瓜州竟然直接铺设在街头,让每一户的百姓都能使用。
看到李泌吃惊的样子,张天伦说道:“这有什么,不就是个供水系统吗?可惜这些管道的气密性不行,要不然暖气管道也可以弄起来了。不过听说沙州已经开始使用暖炕了,瓜州也在修暖炕做过冬的准备了。”
对于张天伦言语中听不懂的词语,李泌已经懒着询问了,他只是好奇这样一个供水系统,需要投入多少的钱啊。
之前在酒泉听说陇右富庶,李泌一开始都是不相信的。
可是亲眼所见之后,瓜州就已经这么富庶了,沙州肯定会更加的繁华。
张天伦说道:“去沙州的车票已经卖光了,我们今天还是在瓜州留宿一天吧。”
李泌自然对这个安排没有意见,他也对瓜州这座城市充满了兴趣。
金张掖,银武威,是说明这两个地区非常适宜粮食种植,是可以养活大量人口的农业地区。
但是酒泉和瓜州建城,就完全是出于军事上的需要了。
酒泉是河西走廊的出口,瓜州靠着玉门关,是陇右的入口。
这两个州都是朝廷户部名册上的“下州”,也就是人口稀少的州府。
可没想到真正到了酒泉和瓜州,竟然要比关中那些大城还要繁华。
张天伦带着李泌找了一家干净的旅店,等安顿下来之后,李泌喊来了店小二。
“小二,瓜州本地有报纸吗?”
伶俐的店小二立刻说道:“这位客官,瓜州可是有好几份报纸的呢,您是要哪份报纸?”
李泌有些诧异,在河西三镇中,武威、张掖和酒泉都只有一份本地的报纸。
除了《张掖日报》是日报,酒泉和武威都是两日一刊。
虽然对于李泌来说,两天就能凑足这么多版面的新闻和文章,这些报刊的编辑已经是效率惊人了。
不过这些日报其实都是转发的《陇右日报》的新闻,沙州《陇右日报》的文抄公玩家们,对于各地日报的文抄公行为愤怒不已,甚至还向建宁王要求这些地方日报立刻停止这种中译中的行为。
不过这个官司打到了建宁王面前也就没了下文,不过陇右都督府倒是出台了一道命令,以后所有报纸要公开发行,都需要在都督府备桉。
没想到瓜州竟然有好几份报纸。
李泌来了兴趣问道:“瓜州有哪些报纸,能不能介绍一下。”
这个店小二也是个聪明伶俐的,他笑着说道:“那就要看客官是哪一类人了?”
“我是哪一类人,和看什么报纸有什么关系吗?”
店小二笑着说道:“当然有关系了,客官听我慢慢说。”
“咱们瓜州有这么几份报纸,首先是《陇右日报》,这报纸是给真正的官老爷们看的。”
“《瓜州日报》是给觉得自己应该当官老爷的人看的。”
“《每日经济报》是给不是官老爷,但是认为商人应该管理陇右的人看的。”
“《娱乐报》是给官老爷的夫人们看的。”
“《春周刊》是给不关心谁是官老爷,只关心故事和插图是不是诱人的人看的。”
李泌愣了一下,随即明白了这个伙计说的意思。
他哈哈大笑说道:“那就给我都买一份回来吧。”
伙计拿着钱,喜滋滋的走出了旅店,不一会儿抱着一堆报纸回来了。
李泌关心的是陇右的大事,首先拿起来的自然是《陇右日报》这样的第一流的大报纸。
第一版是陇右最近的大新闻,其中最着名的新闻就是张掖和酒泉之间的铁路动工的消息了。
这条铁路使用铁轨,预留了使用蒸汽机的设计,是张掖酒泉共同出资的大项目。
和酒张铁路相对的,另外一个重大的项目,就是当金山口的蒸汽车头的短徒运行测试成功了。
虽然只是十公里的路程,但是在陇右上下似乎对于这个蒸汽机非常的重视,将之视为国之重器。
李泌也没有见过蒸汽机,也不了解蒸汽机到底有什么作用,按照文章介绍的,这似乎是一种通过蒸汽驱动的水车?
不过能让陇右上下这么重视,应该也有过人的地方吧。
除了这两个时事新闻之外,另外一则让李泌重视的,是刊登在二版的一篇策论。
这篇策论使用的是比先秦古文更容易理解的半白话,李泌知道整个陇右都在推进了“古文运动”,简化衙门之间文书的行文方式,尽量使用更加简洁的“古文”,而不是讲究四六骈文押韵的“今文”。
在李泌看来,这场古文运动对于提升官场效率也有积极的作用。
只是没想到在报纸上,这场古文运动竟然更加激进,这样的策论都开始使用半白话了。
虽然是半白话,但是李泌看到标题还是一颤。
《简论安禄山之乱背后的历史必然性》
这标题是什么有意思?
必然性?
是说安禄山一定会叛乱吗?
如果是这样,李泌也觉得不稀奇。
当年安禄山刚刚担任节度使的时候,时任奸相李林甫就说过,安禄山必反。
李林甫的一语成谶有些夸大的色彩,但是在天宝年间安禄山早就已经显示出反意,上皇也将安禄山的长子安庆宗召到长安作为人质。
可是读了这篇文章之后,李泌却大为震惊。
这篇文章并不是分析安禄山必然造反,甚至根本没有分析安禄山。
文章只是罗列了数据,在大唐建立之初,天下的人口不足两千万。
但是在开元年间,官府在册的人口已经达到了五千万,这还不包括大量不在册的僧侣、流民和托庇隐户的人口,实际人口已经达到了八千万。
而开元年间的大唐,已经达到了它领土的极限控制范围,帝国疆域极限论已经让大唐无法再开疆拓土,就算是打下来的土地,也无法形成有效的统治。
如此沉重的人口压力,土地的产出也没有飞跃式的增长,光是养活土地上的百姓,就已经非常困难了。
而整个朝廷的财富集中在长安,朝廷长期对河北河东和江南抽取财富,又加剧了这种危机。
李泌看完了数据,只觉得观点振聋发聩,他仿佛看到了历史迷雾中,治乱循环的那一只隐形的大手!
这篇文章甚至给这种危机起了一个名字,就叫做“江伦的人口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