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四章 经典不需要续作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银狐、武炼巅峰、唐砖
一秒记住【笔趣看 www.biqukan.c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社会舆论一下子变得对林子轩极为有利。
记者们不是傻子,反而相当精明,既然林子轩有信心让专家来验证影片的真伪,那说明这件事很有可能是真的。
加上季鸿明讽刺美国人是傻子,他们更加倾向于林子轩这一边。
虽然谁也不知道偷拍的影片能不能作为证据,但真相已经浮出水面。
《大西洋月刊》的编辑向林子轩致以歉意,因为他们误信了季鸿明,给林子轩造成了困扰,希望林子轩不要介意。
出版社也找到林子轩,想要出版《老人与海》。
这些事情林子轩都交给彼得逊律师处理,彼得逊律师以后就是林子轩在美国的全权代表了,既然拿了钱,就要认真办事。
季鸿明陷入被动之中。
当初是《大西洋月刊》证明他是《老人与海》的作者,其他新闻媒体才认为他就是作者,现在新闻媒体不再认为他是小说的作者,他就什么都不是了。
这是极为讽刺的一件事情。
但却是现实。
人是属于社会的,只有得到社会的5∑,认可,你才是你,当所有人都认为你不是你的时候,那你就没有存在的证据了。
听起来似乎很绕口,但其实很恐怖。
当你被整个社会孤立或者抛弃的时候,你对整个社会来说就是不存在的。
季鸿明可以起诉林子轩,状告新闻媒体,争夺《老人与海》的版权。
然而,律师不建议他这么做,偷拍这种事情在法律上还没有明确的定义,加上季鸿明讽刺了美国人是傻瓜,胜诉的可能性极低。
唯一能走的就是庭外和解了。
林子轩并不想把季鸿明赶尽杀绝,毕竟都是中国人,他只要《老人与海》的版权就好了,至于季鸿明翻译的费用,他也会支付的。
终于,在1922年1月底,这件事有了一个结果。
季鸿明书面承认了林子轩是《老人与海》的作者,他只是负责翻译工作。
有了这个声明,林子轩来到美国的事情算是办完了,他准备离开。
在纽约的最后几日,他把《乱世佳人》的稿子赶完,陆小蔓也翻译完毕,剩下的文字校对工作交给出版社好了。
《乱世佳人》的下部仍然是个开放式的结局。
思嘉经过自己的努力,不择手段的保住了家园,过上了荣华富贵的生活,但她和白瑞德的感情却岌岌可危。
随着他们女儿的意外死去,他们之间最后的联系也被割断。
在这一刻,思嘉才真正明白自己所爱的人是谁,然而,白瑞德已经离开了。
坚强的思嘉并没有放弃,她决定再次出发,寻回自己的爱情,毕竟,明天又是新的一天了,谁也不知道会发生什么。
小说的下部重点塑造了思嘉这个美国精神化身的人物。
随着战火的蔓延和生活环境的恶化,思嘉的叛逆个性越来越丰满,越鲜明。
在一系列的的挫折中她改造了自我,改变了个人甚至整个家族的命运,成为时代时势造就的新女性的形象。
小说在描绘人物生活与爱情的同时,勾勒出南北双方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层次的异同,具有浓厚的史诗风格,堪称美国历史转折时期的真实写照。
出版社对此非常满意,并询问林子轩是不是还要写续集。
因为按照《乱世佳人》的结尾,作者明显埋下了伏笔,故事还没有说完,有点意犹未尽的感觉。
林子轩知道《乱世佳人》有一部续作,是一位叫做亚历山德拉里普利的美国南方作家写的,名字叫做《赫思嘉》。
小说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思嘉与白瑞德、阿希礼及另外几个男人之间的感情纠葛。
揭示了她对白瑞德、对故乡爱尔兰、对爱尔兰的亲人们既爱且恨的复杂心理,其中不乏扣人心弦、催人泪下的描写。
虽然这部续作也取得了成功,但林子轩不打算写下去了。
真正的经典,是不需要续作的。
他直接告诉出版社,这就是结局,思嘉的故事开始于亚特兰大,结束于亚特兰大,没有其他的故事了。
出版社虽然遗憾,但也尊重作者的决定。
有时候意犹未尽,反而比直接给出答案更具有吸引力,留给读者无尽的想象空间。
林子轩花了点时间购买了礼物,然后踏上了返回中国的邮轮。
直到他离开美国,《上海假日》仍然没有在美国公映。
这是因为玛丽碧克馥把《上海假日》压在了她的手里,完全没有卖给大电影公司的打算,八万美元对她来说根本不算事。
她很聪明,她要拍摄《纽约假日》,不愿意被人说成是翻拍东方人的电影。
就算要公映《上海假日》,也要等到《纽约假日》放映之后再说。
到时候所有人都会认为这部东方电影是借鉴了她的《纽约假日》。
于是,林子轩打算扬名好莱坞的《上海假日》就因为玛丽碧克馥的私心而被存放在了联美电影公司的仓库里,无法重见天日。
殷明竹也没有了在好莱坞一举成名的机会。
除了极少数人,没有人知道在1921年的时候有一部高质量的中国电影在好莱坞放映过。
这是林子轩完全无法预料的。
说到底还是实力的问题,这是他在美国最深切的感受。
在上海,在法租界,他还算有能量,但在国外,他只是无根的浮萍而已。
张康任为了华人在美国的权益而奔走,美国黑人也在抗议着,北洋政府一片混乱……
这是个让人说不清的年代。
踏上邮轮的那一刻,林子轩回首望着自由女神像,感慨不已。
与此同时,在英国,有个美国人正在翻看着一本诗集,诗集的名字叫做《一代人》。
这个叫做托马斯艾略特的美国人是个小有名气的诗人,他为这本诗集深深的着迷,他喜欢其中的哲理诗和象征主义诗作。
尤其对于《死水》最为欣赏。
他认为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的幻灭,对于世界的诅咒。
传达出一种对世界、对现实的厌恶、普遍的失望情绪和幻灭感,表现了一代人的精神病态和精神危机,从而否定了现代文明。
对于不了解中国现状的艾略特而言,这无疑是个巨大的误会。
不过,这丝毫影响不了艾略特此刻的情绪,他诗兴大发,要写下自己的诗篇。
于是,他拿起笔,在稿纸上写了一个单词,《荒原》。
社会舆论一下子变得对林子轩极为有利。
记者们不是傻子,反而相当精明,既然林子轩有信心让专家来验证影片的真伪,那说明这件事很有可能是真的。
加上季鸿明讽刺美国人是傻子,他们更加倾向于林子轩这一边。
虽然谁也不知道偷拍的影片能不能作为证据,但真相已经浮出水面。
《大西洋月刊》的编辑向林子轩致以歉意,因为他们误信了季鸿明,给林子轩造成了困扰,希望林子轩不要介意。
出版社也找到林子轩,想要出版《老人与海》。
这些事情林子轩都交给彼得逊律师处理,彼得逊律师以后就是林子轩在美国的全权代表了,既然拿了钱,就要认真办事。
季鸿明陷入被动之中。
当初是《大西洋月刊》证明他是《老人与海》的作者,其他新闻媒体才认为他就是作者,现在新闻媒体不再认为他是小说的作者,他就什么都不是了。
这是极为讽刺的一件事情。
但却是现实。
人是属于社会的,只有得到社会的5∑,认可,你才是你,当所有人都认为你不是你的时候,那你就没有存在的证据了。
听起来似乎很绕口,但其实很恐怖。
当你被整个社会孤立或者抛弃的时候,你对整个社会来说就是不存在的。
季鸿明可以起诉林子轩,状告新闻媒体,争夺《老人与海》的版权。
然而,律师不建议他这么做,偷拍这种事情在法律上还没有明确的定义,加上季鸿明讽刺了美国人是傻瓜,胜诉的可能性极低。
唯一能走的就是庭外和解了。
林子轩并不想把季鸿明赶尽杀绝,毕竟都是中国人,他只要《老人与海》的版权就好了,至于季鸿明翻译的费用,他也会支付的。
终于,在1922年1月底,这件事有了一个结果。
季鸿明书面承认了林子轩是《老人与海》的作者,他只是负责翻译工作。
有了这个声明,林子轩来到美国的事情算是办完了,他准备离开。
在纽约的最后几日,他把《乱世佳人》的稿子赶完,陆小蔓也翻译完毕,剩下的文字校对工作交给出版社好了。
《乱世佳人》的下部仍然是个开放式的结局。
思嘉经过自己的努力,不择手段的保住了家园,过上了荣华富贵的生活,但她和白瑞德的感情却岌岌可危。
随着他们女儿的意外死去,他们之间最后的联系也被割断。
在这一刻,思嘉才真正明白自己所爱的人是谁,然而,白瑞德已经离开了。
坚强的思嘉并没有放弃,她决定再次出发,寻回自己的爱情,毕竟,明天又是新的一天了,谁也不知道会发生什么。
小说的下部重点塑造了思嘉这个美国精神化身的人物。
随着战火的蔓延和生活环境的恶化,思嘉的叛逆个性越来越丰满,越鲜明。
在一系列的的挫折中她改造了自我,改变了个人甚至整个家族的命运,成为时代时势造就的新女性的形象。
小说在描绘人物生活与爱情的同时,勾勒出南北双方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层次的异同,具有浓厚的史诗风格,堪称美国历史转折时期的真实写照。
出版社对此非常满意,并询问林子轩是不是还要写续集。
因为按照《乱世佳人》的结尾,作者明显埋下了伏笔,故事还没有说完,有点意犹未尽的感觉。
林子轩知道《乱世佳人》有一部续作,是一位叫做亚历山德拉里普利的美国南方作家写的,名字叫做《赫思嘉》。
小说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思嘉与白瑞德、阿希礼及另外几个男人之间的感情纠葛。
揭示了她对白瑞德、对故乡爱尔兰、对爱尔兰的亲人们既爱且恨的复杂心理,其中不乏扣人心弦、催人泪下的描写。
虽然这部续作也取得了成功,但林子轩不打算写下去了。
真正的经典,是不需要续作的。
他直接告诉出版社,这就是结局,思嘉的故事开始于亚特兰大,结束于亚特兰大,没有其他的故事了。
出版社虽然遗憾,但也尊重作者的决定。
有时候意犹未尽,反而比直接给出答案更具有吸引力,留给读者无尽的想象空间。
林子轩花了点时间购买了礼物,然后踏上了返回中国的邮轮。
直到他离开美国,《上海假日》仍然没有在美国公映。
这是因为玛丽碧克馥把《上海假日》压在了她的手里,完全没有卖给大电影公司的打算,八万美元对她来说根本不算事。
她很聪明,她要拍摄《纽约假日》,不愿意被人说成是翻拍东方人的电影。
就算要公映《上海假日》,也要等到《纽约假日》放映之后再说。
到时候所有人都会认为这部东方电影是借鉴了她的《纽约假日》。
于是,林子轩打算扬名好莱坞的《上海假日》就因为玛丽碧克馥的私心而被存放在了联美电影公司的仓库里,无法重见天日。
殷明竹也没有了在好莱坞一举成名的机会。
除了极少数人,没有人知道在1921年的时候有一部高质量的中国电影在好莱坞放映过。
这是林子轩完全无法预料的。
说到底还是实力的问题,这是他在美国最深切的感受。
在上海,在法租界,他还算有能量,但在国外,他只是无根的浮萍而已。
张康任为了华人在美国的权益而奔走,美国黑人也在抗议着,北洋政府一片混乱……
这是个让人说不清的年代。
踏上邮轮的那一刻,林子轩回首望着自由女神像,感慨不已。
与此同时,在英国,有个美国人正在翻看着一本诗集,诗集的名字叫做《一代人》。
这个叫做托马斯艾略特的美国人是个小有名气的诗人,他为这本诗集深深的着迷,他喜欢其中的哲理诗和象征主义诗作。
尤其对于《死水》最为欣赏。
他认为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的幻灭,对于世界的诅咒。
传达出一种对世界、对现实的厌恶、普遍的失望情绪和幻灭感,表现了一代人的精神病态和精神危机,从而否定了现代文明。
对于不了解中国现状的艾略特而言,这无疑是个巨大的误会。
不过,这丝毫影响不了艾略特此刻的情绪,他诗兴大发,要写下自己的诗篇。
于是,他拿起笔,在稿纸上写了一个单词,《荒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