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五章 劝说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第九特区、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
一秒记住【笔趣看 www.biqukan.c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牛氏想来想去,实在是不甘心,忍不住再去找了吴少英一次,问他到底对沈家这门亲事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回绝呢?沈家有哪里不好了?
吴少英犹豫了半日,才苦笑着对她说:“师母,我知道您关心我的终身大事,担心我身边没人照顾,一把年纪了还在打光棍。可是……沈家也不平静。沈大姑娘固然是淑女,但她背后还有家人。若我是在别的地方做官,成亲之后,与岳家离得远远的,也就罢了。偏偏我是在金陵,与松江离得这样近,难免要受沈家影响。师母,我实在是被折腾得怕了,不想再添几个拖后腿的亲戚长辈。”
牛氏听得心酸,也想起他在关家吃过的苦头了。关家对他固然是有养育之恩,但他住在关家的那几年里,也过得不容易。如今他有出息了,也有能力回报关家的恩情了,可关老太太与关芸娘要的却不仅仅是他给的那些回报而已……
牛氏想起了沈家二老爷与沈二姑娘,还有后者那个不省心的姨娘,忽然也觉得沈家大姑娘算不上是十全十美的联姻对象了。姑娘是好姑娘,也有本事,过门就能管家,可偏偏没得个好父亲,谁知道什么时候就会犯了糊涂?吴少英全家就只有他一个人,势单力薄,哪里是沈家人的对手?没得叫他们拖累了去。真闹起来了,吴少英能指望的,还不是秦柏这个恩师?偏偏沈家又是宗房族长太太的娘家,到时候秦柏想要给学生撑腰,也要顾及宗房的面子,束手束脚的,反而不好了。
这么一想,牛氏也打消了做媒的念头,只是苦口婆心地劝吴少英:“沈家不好就算了,只是你也该好好想想自己的终身大事。如今我和你老师还在金陵,还能照看你一二,等我们走了,你身边正经连个知冷知热的人都没有,岂不是叫我们担心?别拿公务繁忙做理由。你若是有心要娶,自有人替你把事情安排妥当。是你自己不肯成家罢了!”
吴少英讪讪地笑了笑,低头不语,就是不说要成亲。
牛氏是叹了又叹:“罢了,眼下我与你老师也不逼你,只是你也要心里有数。若是交给你老师师母操办,想娶什么样的姑娘做媳妇,我们还能替你把把关,你也能挑个中意的女孩儿。但日后若是你有哪位上司看中了你,要把家里的闺女、侄女嫁给你,又或是给你做媒,你还能拒了么?到时候那姑娘是什么性情,可就由不得你做主了!不答应亲事,你上司不高兴了,给你穿小鞋,你又要怎么办?哪怕我们家老头子能给你撑腰,到底远在京城,远水也救不了近火。除非你回京城去做官,否则总要提防这种事的。”
吴少英听得微微皱眉,这方面他还真是疏忽了,从前竟没想过。如今师母既然提醒了他,他还真要当心一点。
牛氏又说:“你仔细想去吧,什么时候想通了,什么时候给我和你老师来信。若有中意的姑娘,也只管告诉我们,我们替你操办婚事。只是别拖太久了,你年纪已经不小,还想拖到什么时候去呢?你也要为你去世的爹娘想一想,他们早就盼着你成亲生子,继承香火呢!”
吴少英低声应了。
牛氏从吴少英处得了准信,虽然心里觉得有点可惜,但还是果断地去寻宗房族长太太说茅家侄儿的事了。她这一去,还去得正是时候。
族长太太自打听了吴少英的话之后,就觉得这门亲事需得重新考虑。为了大侄女儿的幸福着想,她得先打听清楚吴少英与关家那位姨母之间的关系才行。
她先命人去寻了吴少英的随从打听。吴少英如今带在身边的随从,不是他在游学期间收的仆从,就是他从老家带过来的。他在米脂关家住的时候,身边一个侍候的人都没有,自然也不会有哪个仆从会站在关家那边,帮关家说话。再加上吴少英早就有过嘱咐,族长太太的人去打听,那些仆人自然也就“实话实说”了。
他们倒也没添油加醋,只是说了吴少英父母双亡后,跟着姨母过活,等十七八岁上考中了秀才功名,便离开关家往外地求学,一直到离开国子监方才重回关家的经历。吴少英离开关家时,关芸娘不过是个八岁的小女孩。他以监生的身份,带着从族人处夺回的家产重回关家时,十六岁的关芸娘就立刻看上他了。当中还有许多不好说的内情,比如关芸娘到十六岁还未定亲,是因为眼界太高,一心要高嫁的缘故等等。关老太太自然是一直看好这门亲事的,但吴少英觉得自己与表妹仅是兄妹之情,无法接受娶对方为妻,而且两人年岁相差太多,也不匹配。双方的想法差异太大,结果就闹得僵了。吴少英不想惹姨母生气,又不愿意娶表妹,关老太太母女俩却一直不肯死心,还提过要跟到任上来……
族长太太听到这些话,便知道吴少英没有撒谎,牛氏说的也是实情了。吴家仆人还提了些关家偏心小女儿,关芸娘到长姐婆家来又吃又拿,十分失礼,关蓉娘数落几句,娘家父母就反怪长女刻薄之类的闲话,族长太太也没放在心上。她对关家人内部的恩怨没有兴趣,只想知道吴少英是否能狠得下心来摆脱关家的影响?否则,那关老太太一直拿着恩情说事儿,插手到外甥家里来,沈大姑娘便是嫁过去了,日子也过不好。
可是,无论吴家仆人,还是秦家仆人,都只是说关家母女不好,却没人道吴少英对关家不够感恩,反而说他待关家仁至义尽。例如吴少英这一趟回乡祭祖,顺道去关家探亲时,就把自家在老家的田产店铺交给了关家表兄打理,而不是派几个心腹家仆去掌管,也不是托给族人。这还有什么可说的呢?吴少英显然是个懂得感恩的年轻人,断不会与养育他长大的姨母闹僵的。而那姨母又一心要把女儿嫁给他,外人插一脚进去,只怕是吃力不讨好。
族长太太寻来娘家兄弟与侄女儿,将实情一五一十地告诉了他们,还向他们赔了不是:“这原是我考虑不周,没打听清楚就将你们留了下来,反耽误了侄女儿几个月的功夫,都是我的不是。如今想来,这门亲事只怕不大相宜,还是早日给侄女儿另寻人家的好。”
沈大姑娘低头不语。她是个端庄守礼的女孩儿,在自己的婚事上,只会听从长辈安排,是不能当着长辈的面说什么的。当然,她私底下有什么想法,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沈二老爷则有些不高兴:“都等了这么久,忽然又说不成,姐姐这么说也太没有道理了吧?当初可是你打了包票,说这是门好亲事,我们才放弃了侯府二公子那样的好姻缘。如今你又说这门亲事也不成了,那我们大姐儿怎么办?难道要她一事无成地回家去么?那岂不是要被人笑话死了?即便是我,脸上也没什么光彩!”
族长太太招待娘家兄弟在江宁白住了这么久,没想到会落得兄弟这样一番埋怨,心里也有些不高兴。不过这事儿是她理亏,也只得忍住气:“你放心,我会替大侄女儿另寻一门好亲事的,绝不会叫她没了着落!”
沈二老爷却道:“说来那吴经历其实并没有拒绝咱们大姐儿,只是姐姐觉得他有不足,才说亲事不成而已,对不对?既如此,咱们也没必要挑剔太过嘛。这吴经历便是有再多的不足之处,光说他是永嘉侯看重的学生这一点,就胜过所有了。我们大姐儿没能争得过冯家的丫头,做不成侯府少奶奶,至少也要做个官太太吧?等她嫁过去了,夫婿就是永嘉侯的门生,咱们沈家与侯爷的关系,未必就不如姐姐你这个族嫂亲近。有了这一层关系,咱们家也好多与侯府来往,将来大姐儿的兄弟与妹妹们要说京城的好亲事,也更容易些。有了这等实惠,吴经历有个不省事的姨母,又算得了什么?连正经婆婆都不算,还离得老远,叫大姐儿今后别理会她就是了。”
族长太太听得瞪大了双眼,想也知道定是他那个妾在他耳边说了些不三不四的话,听他这语气,是想拿长女的婚事做筹码,给二女儿做踏脚石呢?这也是做亲爹的能说得出来的话?她倒是一心为侄女儿的终身幸福着想,没想到做亲爹的反倒狠得下心。
族长太太冷笑着道:“快别提这些不要脸的话了。吴经历感念姨母恩情,你竟然想教唆女儿嫁过去后忘恩负义?传出去了,没得叫人笑话我们松江沈氏的家教!你少听那起子没见识的小妇调唆,连礼仪廉耻都忘了!”
她把脸一板,摆出生气的模样来,沈二老爷倒不敢造次了,悻悻地溜走。沈大姑娘慢走一步,拜别姑母时,欲言又止,到底还是什么话都没说,就转身离开了。
族长太太看着她单薄的背影,心中更添几分怜惜,暗暗下决心定要给这个懂事的侄女儿说一个好人家。
牛氏这时候找上门来,给她介绍了茅家侄儿,可以说正正解决了她的心事。
湖州望族出身,家中独子,身家丰厚,年青英俊,自幼有才名,十几岁就得了秀才功名,若不是为了侍母疾,无法离家,只怕去参加乡试也会有所斩获。茅家侄儿虽说比不得吴少英已是进士,还做了官,但年纪更轻,家世也更显赫些,与沈大姑娘更为匹配。
当然,茅家侄儿先前迎娶了未婚妻的牌位进门,如今明明是初婚,却只能算是续弦,新媳妇于名份上是吃了些亏。但牛氏劝族长太太时,有句话说得好:“易求无价宝,难得有情郎。这茅家后生是个重情重义的好孩子。若你家大侄女儿嫁过去了,还怕他会对她不好么?”
牛氏还说了许多茅家侄儿的好处,诸如新媳妇进门就能接掌中馈,不用受公婆拘束等等。族长太太被她说得动了心,很快就拍板,答应了帮忙说合。
牛氏想来想去,实在是不甘心,忍不住再去找了吴少英一次,问他到底对沈家这门亲事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回绝呢?沈家有哪里不好了?
吴少英犹豫了半日,才苦笑着对她说:“师母,我知道您关心我的终身大事,担心我身边没人照顾,一把年纪了还在打光棍。可是……沈家也不平静。沈大姑娘固然是淑女,但她背后还有家人。若我是在别的地方做官,成亲之后,与岳家离得远远的,也就罢了。偏偏我是在金陵,与松江离得这样近,难免要受沈家影响。师母,我实在是被折腾得怕了,不想再添几个拖后腿的亲戚长辈。”
牛氏听得心酸,也想起他在关家吃过的苦头了。关家对他固然是有养育之恩,但他住在关家的那几年里,也过得不容易。如今他有出息了,也有能力回报关家的恩情了,可关老太太与关芸娘要的却不仅仅是他给的那些回报而已……
牛氏想起了沈家二老爷与沈二姑娘,还有后者那个不省心的姨娘,忽然也觉得沈家大姑娘算不上是十全十美的联姻对象了。姑娘是好姑娘,也有本事,过门就能管家,可偏偏没得个好父亲,谁知道什么时候就会犯了糊涂?吴少英全家就只有他一个人,势单力薄,哪里是沈家人的对手?没得叫他们拖累了去。真闹起来了,吴少英能指望的,还不是秦柏这个恩师?偏偏沈家又是宗房族长太太的娘家,到时候秦柏想要给学生撑腰,也要顾及宗房的面子,束手束脚的,反而不好了。
这么一想,牛氏也打消了做媒的念头,只是苦口婆心地劝吴少英:“沈家不好就算了,只是你也该好好想想自己的终身大事。如今我和你老师还在金陵,还能照看你一二,等我们走了,你身边正经连个知冷知热的人都没有,岂不是叫我们担心?别拿公务繁忙做理由。你若是有心要娶,自有人替你把事情安排妥当。是你自己不肯成家罢了!”
吴少英讪讪地笑了笑,低头不语,就是不说要成亲。
牛氏是叹了又叹:“罢了,眼下我与你老师也不逼你,只是你也要心里有数。若是交给你老师师母操办,想娶什么样的姑娘做媳妇,我们还能替你把把关,你也能挑个中意的女孩儿。但日后若是你有哪位上司看中了你,要把家里的闺女、侄女嫁给你,又或是给你做媒,你还能拒了么?到时候那姑娘是什么性情,可就由不得你做主了!不答应亲事,你上司不高兴了,给你穿小鞋,你又要怎么办?哪怕我们家老头子能给你撑腰,到底远在京城,远水也救不了近火。除非你回京城去做官,否则总要提防这种事的。”
吴少英听得微微皱眉,这方面他还真是疏忽了,从前竟没想过。如今师母既然提醒了他,他还真要当心一点。
牛氏又说:“你仔细想去吧,什么时候想通了,什么时候给我和你老师来信。若有中意的姑娘,也只管告诉我们,我们替你操办婚事。只是别拖太久了,你年纪已经不小,还想拖到什么时候去呢?你也要为你去世的爹娘想一想,他们早就盼着你成亲生子,继承香火呢!”
吴少英低声应了。
牛氏从吴少英处得了准信,虽然心里觉得有点可惜,但还是果断地去寻宗房族长太太说茅家侄儿的事了。她这一去,还去得正是时候。
族长太太自打听了吴少英的话之后,就觉得这门亲事需得重新考虑。为了大侄女儿的幸福着想,她得先打听清楚吴少英与关家那位姨母之间的关系才行。
她先命人去寻了吴少英的随从打听。吴少英如今带在身边的随从,不是他在游学期间收的仆从,就是他从老家带过来的。他在米脂关家住的时候,身边一个侍候的人都没有,自然也不会有哪个仆从会站在关家那边,帮关家说话。再加上吴少英早就有过嘱咐,族长太太的人去打听,那些仆人自然也就“实话实说”了。
他们倒也没添油加醋,只是说了吴少英父母双亡后,跟着姨母过活,等十七八岁上考中了秀才功名,便离开关家往外地求学,一直到离开国子监方才重回关家的经历。吴少英离开关家时,关芸娘不过是个八岁的小女孩。他以监生的身份,带着从族人处夺回的家产重回关家时,十六岁的关芸娘就立刻看上他了。当中还有许多不好说的内情,比如关芸娘到十六岁还未定亲,是因为眼界太高,一心要高嫁的缘故等等。关老太太自然是一直看好这门亲事的,但吴少英觉得自己与表妹仅是兄妹之情,无法接受娶对方为妻,而且两人年岁相差太多,也不匹配。双方的想法差异太大,结果就闹得僵了。吴少英不想惹姨母生气,又不愿意娶表妹,关老太太母女俩却一直不肯死心,还提过要跟到任上来……
族长太太听到这些话,便知道吴少英没有撒谎,牛氏说的也是实情了。吴家仆人还提了些关家偏心小女儿,关芸娘到长姐婆家来又吃又拿,十分失礼,关蓉娘数落几句,娘家父母就反怪长女刻薄之类的闲话,族长太太也没放在心上。她对关家人内部的恩怨没有兴趣,只想知道吴少英是否能狠得下心来摆脱关家的影响?否则,那关老太太一直拿着恩情说事儿,插手到外甥家里来,沈大姑娘便是嫁过去了,日子也过不好。
可是,无论吴家仆人,还是秦家仆人,都只是说关家母女不好,却没人道吴少英对关家不够感恩,反而说他待关家仁至义尽。例如吴少英这一趟回乡祭祖,顺道去关家探亲时,就把自家在老家的田产店铺交给了关家表兄打理,而不是派几个心腹家仆去掌管,也不是托给族人。这还有什么可说的呢?吴少英显然是个懂得感恩的年轻人,断不会与养育他长大的姨母闹僵的。而那姨母又一心要把女儿嫁给他,外人插一脚进去,只怕是吃力不讨好。
族长太太寻来娘家兄弟与侄女儿,将实情一五一十地告诉了他们,还向他们赔了不是:“这原是我考虑不周,没打听清楚就将你们留了下来,反耽误了侄女儿几个月的功夫,都是我的不是。如今想来,这门亲事只怕不大相宜,还是早日给侄女儿另寻人家的好。”
沈大姑娘低头不语。她是个端庄守礼的女孩儿,在自己的婚事上,只会听从长辈安排,是不能当着长辈的面说什么的。当然,她私底下有什么想法,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沈二老爷则有些不高兴:“都等了这么久,忽然又说不成,姐姐这么说也太没有道理了吧?当初可是你打了包票,说这是门好亲事,我们才放弃了侯府二公子那样的好姻缘。如今你又说这门亲事也不成了,那我们大姐儿怎么办?难道要她一事无成地回家去么?那岂不是要被人笑话死了?即便是我,脸上也没什么光彩!”
族长太太招待娘家兄弟在江宁白住了这么久,没想到会落得兄弟这样一番埋怨,心里也有些不高兴。不过这事儿是她理亏,也只得忍住气:“你放心,我会替大侄女儿另寻一门好亲事的,绝不会叫她没了着落!”
沈二老爷却道:“说来那吴经历其实并没有拒绝咱们大姐儿,只是姐姐觉得他有不足,才说亲事不成而已,对不对?既如此,咱们也没必要挑剔太过嘛。这吴经历便是有再多的不足之处,光说他是永嘉侯看重的学生这一点,就胜过所有了。我们大姐儿没能争得过冯家的丫头,做不成侯府少奶奶,至少也要做个官太太吧?等她嫁过去了,夫婿就是永嘉侯的门生,咱们沈家与侯爷的关系,未必就不如姐姐你这个族嫂亲近。有了这一层关系,咱们家也好多与侯府来往,将来大姐儿的兄弟与妹妹们要说京城的好亲事,也更容易些。有了这等实惠,吴经历有个不省事的姨母,又算得了什么?连正经婆婆都不算,还离得老远,叫大姐儿今后别理会她就是了。”
族长太太听得瞪大了双眼,想也知道定是他那个妾在他耳边说了些不三不四的话,听他这语气,是想拿长女的婚事做筹码,给二女儿做踏脚石呢?这也是做亲爹的能说得出来的话?她倒是一心为侄女儿的终身幸福着想,没想到做亲爹的反倒狠得下心。
族长太太冷笑着道:“快别提这些不要脸的话了。吴经历感念姨母恩情,你竟然想教唆女儿嫁过去后忘恩负义?传出去了,没得叫人笑话我们松江沈氏的家教!你少听那起子没见识的小妇调唆,连礼仪廉耻都忘了!”
她把脸一板,摆出生气的模样来,沈二老爷倒不敢造次了,悻悻地溜走。沈大姑娘慢走一步,拜别姑母时,欲言又止,到底还是什么话都没说,就转身离开了。
族长太太看着她单薄的背影,心中更添几分怜惜,暗暗下决心定要给这个懂事的侄女儿说一个好人家。
牛氏这时候找上门来,给她介绍了茅家侄儿,可以说正正解决了她的心事。
湖州望族出身,家中独子,身家丰厚,年青英俊,自幼有才名,十几岁就得了秀才功名,若不是为了侍母疾,无法离家,只怕去参加乡试也会有所斩获。茅家侄儿虽说比不得吴少英已是进士,还做了官,但年纪更轻,家世也更显赫些,与沈大姑娘更为匹配。
当然,茅家侄儿先前迎娶了未婚妻的牌位进门,如今明明是初婚,却只能算是续弦,新媳妇于名份上是吃了些亏。但牛氏劝族长太太时,有句话说得好:“易求无价宝,难得有情郎。这茅家后生是个重情重义的好孩子。若你家大侄女儿嫁过去了,还怕他会对她不好么?”
牛氏还说了许多茅家侄儿的好处,诸如新媳妇进门就能接掌中馈,不用受公婆拘束等等。族长太太被她说得动了心,很快就拍板,答应了帮忙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