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看 > 全家逃荒记 > 第十一章 最新消息

第十一章 最新消息

作者:与君共此情返回目录加入书签投票推荐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第九特区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

一秒记住【笔趣看 www.biqukan.c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数日后。县城城门口。

    “哎,你们两个!户帖!”守城门的大兵朝两个衣衫褴褛的男子喝道。

    两人破烂的衣衫上还残留许多暗红色印记,腰间挂着佩刀,不知怎的众人心中生起丝丝戒备。

    听到喝声,两人各自忙掏出一块玉佩,递给大兵,又解释道,“官爷,我二人是县里林家镖局的,出镖刚回,赶着回局里,没带户帖。这是局里的身份玉牌,请您过目。”

    两人脸上均是毕恭毕敬,没有半点不逊之色,模样看上去也憨厚。

    他们眼底虽藏了焦急,但没人察觉。

    那大兵确认了玉牌之后,放下心来,也没多为难,放了两人进城。

    这两人,正是唐家尚未归家的两兄弟。

    一进城,唐三郎便对四郎道,“四弟,现在情况紧急,你先去镖局传信,不必进屋,写了信信扔进镖局就行,免得那边盘问,耽误功夫。”

    唐四郎满脸肃穆,点头应是。

    三郎脑筋飞转,接着道,“传过信,你去找大姐,跟他们说明情况,尽量争取让大姐和咱们一起走。

    大姐家要是同意,就让她们赶紧收拾东西,到咱们村口官道上等着。等事情办完,你到仁和堂等我和爹。

    一个时辰以后,要是没等到我们,你就先回家,让家里先收拾东西。”

    四郎并未迟疑,应下之后,立马转身朝镖局去了。

    而唐三郎则是飞快走向仁和堂,找到了唐老爹。

    唐老爹看到唐三郎先是一喜,待看清他浑身模样,不由心里一紧,忙拉了他到后面休息的房间询问。

    三郎见房间里没有外人,便开始和唐老爹讲起了他与四郎近段时间的遭遇。

    “半月前,我和四弟跟着林镖头去北阳府走镖。”

    听到北阳府,唐老头心中一紧。

    “起先一切如常,只是见城里人少了许多,路上也遇到许多难民。

    谁知,五日前,咱们回程路上救了一个小兄弟。

    据他所说,如今临致府已经被叛军占领了。北阳府府城那边已经关了城门戒严,也不知能守多久。

    而且,听说北阳府有山匪趁乱召集大量难民四处作乱,冲进各个村子里烧杀抢虐,无恶不作。

    下一个目标,很可能就是咱家这边。爹,咱们唐家村靠近官道又处于和北阳府交界处,恐怕真打过来,首当其冲就是咱们村。”

    “听了那话,大家伙的心都提起来了,加快速度往回赶。

    哪知我们快出北阳府时,咱们镖局,还有道上几家逃难的车队,就被一群人给围了。

    那些人凶神恶煞,一看就不是善茬。其中有些人身型虽瘦削,但眼冒红光,令人惊心。

    我和老四见势不对,赶紧拿了佩刀杀开一条血路,就往一侧冲出去,跑了。

    幸好那群人看他我俩不好对付,又不舍得放过到嘴的肥肉,就没有穷追不舍,我们俩才逃过一劫。”

    唐三郎说到这里,眼眶不由发红。

    他心里是有些内疚的,在危机关头没有选择和镖局的兄弟共同对敌。

    但他不后悔,他们人数相差太多,而且那些人中有很多一看就是练家子,根本不好对付。

    而此次跟随的镖头是林家二爷,出了名的迂腐不知变通。他哪敢将自己和四弟托付在他身上。

    他家中还有父母幺妹,还有新婚妻子,他不敢赌。

    唐老爹拍拍儿子肩膀,眼眶也有些红了,颤着唇问,“那你四弟呢?他人呢?”

    唐三郎见老爹担忧,赶紧解释,“四弟没事,我俩一起回来的。我让四弟先去大姐家报信去了。”

    唐大江心下稍安,不管怎么说,没事就好。

    “爹,那群山匪不知什么时候就会摸过来。就算没有这群山匪,知府和杨将军为安军心恐怕会征调不少粮食过去,说不准还会抓壮丁,以充军。咱们还是赶紧走吧。”

    唐老爹坐在桌边有片刻愣神,一家老小的命运都压在他身上,他总要谨慎些。

    过了一会,他的眼神逐渐坚定起来。

    “走,咱们走!”

    县里至今还没听说有富户离开的,也就是说他们家是走在头一波的。

    如果有难,他们有很大概率避开,如果没有,那就先走着,等过些日子打听打听,要真的安全了,就再回来。

    想着家里的老人和妇孺,家里的牛车拉一大家人的粮食衣物以及一些生活用品可能都不够,路上几个小的怕是歇脚的机会都没有。

    唐老爹算了算自己身上的银子,除了昨日刚发的月银,还有五十两是他留在身上应急的。

    这钱,是他从前采到一株百年人参换的。剩下的都在钱氏手里。

    做好决定,唐老爹就去找了掌柜。终究对他有知遇之恩,别的不说,通个信尚在他能力范围内。

    事毕,他又去药房找了唐二郎,捡了些草药包起来。父子三人便离开了仁和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