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一生受用的品格教育 (3)
推荐阅读:
一秒记住【笔趣看 www.biqukan.c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很多人习惯把儿童的品行问题归咎于孩子自身,所以习惯指责孩子;可我从自己及他人的经历中真切地看到,孩子的品行习惯是如此依赖家长的教育方式。所以家长在思考改变孩子的问题时,切入点永远应该是如何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哪怕你认为孩子的毛病就是来自孩子自己,你也有责任通过改变你自己唤起孩子的改变。不这样思考,你就永远找不到改变孩子的路径。
2007年7月30日我在北京电视台看到一期叫“作业/谎言”的节目,一个女孩不爱写作业,经常因为写作业说谎,父母又打又骂都不管用,全家人来节目现场,求助专家帮忙解决。通过他们的叙述可以一眼看出来,问题的核心是父母不当的教育方法导致孩子厌学,并由于害怕受到惩罚而说谎。所以改变孩子的根本,在于父母教养态度的转变。
但被邀请来的一位“心理专家”却把重点放在教育孩子上,对孩子大谈一通“聪明与智慧”的辩证,最后只对家长轻描淡写地说一句“你们也有一些过错”,根本没认真提醒家长反思自己。
专家的话听起来没什么错,却等于什么也没说出来。大道理谁都会讲,可小小的孩子,她哪里能每天面对让她烦恼的作业时,通过思考“聪明与智慧”而获得写作业的动力?
节目结束前,在主持人的努力下,孩子当场保证说以后要好好写作业,再也不说谎了。看得出,孩子之所以说出那样的“保证”,显然是由于节目现场气氛的胁迫,还有对成人的畏惧,以及对自己“变好”的渴望。
孩子下保证的时候我相信她是认真的;但我也相信,做完节目回到家中,只要日常包围她的“教育生态环境”不改变——主要是父母的态度不改变——她就不会改变,很快又会回到原状。事实是,可怜的孩子不由自主地在节目现场又说了一个大大的“谎言”。
可以推测这个女孩说谎的成因——最初因为没好好写作业,父母就提出批评,并要求她做出保证,于是孩子许下一个好好写作业的诺言。可儿童往往对自己履行承诺的能力没有估计,她只是迫于家长的压力去承诺,既缺少践约的理性也缺少践约的兴趣。如果这个时候家长缺少细致入微的体贴和恰到好处的推动,结果只能是孩子食言,因为有太多的原因会导致她完不成诺言。
孩子的每一次食言都会引起大人的不满,批评她说话不算数,并流露出不满,甚至是鄙视。孩子自己也会因此瞧不上自己。她慢慢失去自信,也失去自尊,对他人的要求和自己说过的话越来越满不在乎了,为了逃避处罚,可以随时拿出假话进行抵挡——她不但学习没搞好,还发展出说谎的坏毛病,脸皮也越来越厚了。
说谎和厚脸皮往往联系着,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不知羞耻是由不肯履行自己的诺言产生出来的”。说谎的次数多了,他自己都辨不清楚哪句是真哪句是假,一个人的道德也随之开始堕落了。
当一个孩子养成说谎的习惯后,他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去说谎。
我有一次听到一位高中生的家长说他的孩子总说谎,比如本来有足够的零花钱,但为了在同学面前摆谱或乱消费,就经常编各种谎话来骗父亲的钱,或者是直接从抽屉里偷钱。父亲认为这是孩子天生带来的贪欲,哀叹自己命苦落这么个儿子。这个父亲的苦恼我能理解,但他这是在乱归因,把结果当原因来理解了。他儿子之所以把说谎骗人看成平常事,在他前面的成长中,一定有一系列的事件损害了他的道德,而不是“对钱的需求”本身让他这样。
所以,在解决儿童说谎问题上,家长一定要体察孩子为什么说谎,不要孤立地看一件事,要看到事情的来龙去脉,看到背后隐藏的症结。从症结入手,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要没有诱因,孩子就没必要拿说谎来为难自己,孩子天生不会说谎。
孩子说谎不外乎两个原因,一个是模仿大人,一个是迫于压力。每个孩子最初的谎言都是从这里来的。
孩子宁可承受拖延的痛苦,也不告诉家长——这其实是个信号,说明家长和孩子的相处出了问题,孩子在潜意识中已不信任家长,并且排斥家长。作为主动方和强势方的家长必须要进行反思,必须要改变自己了,否则以后可能会因此产生一系列的麻烦。
许多家长的失误就是容不得孩子有任何错误,所以批评一直贯穿在生活中,似乎家长不说,孩子就不懂得改变,不说就没有尽到做家长的责任。事实上,犯错误是儿童成长的必修课,家长要学会接纳孩子的错误,用不着一发现孩子哪里做得不好,就批评教育一顿。在让孩子认识错误并改正错误的过程中,“不说”往往是最好的“说”。孩子犯了错误心里已很难过了,家长给予理解,倒往往比给予批评更能让孩子记住教训。即使说,也要采用不让孩子丢面子的说法。
如果孩子真有一个毛病无法改变,只要问题不是太大,可以随他去。用“理解”和“办法”都解决不了的毛病,用“批评”一般来说也解决不了。爱一个人不也包含着对他缺点的接纳吗?
孩子的品行习惯是如此依赖家长的教育方式。所以家长在思考改变孩子的问题时,切入点永远应该是如何改变自己的教养方式;哪怕你认为孩子的毛病就是来自孩子自己,你也有责任通过改变你自己,唤起孩子的改变。不这样思考,你就永远找不到改变孩子的路径。
儿童往往对自己履行承诺的能力没有估计,他只是迫于家长的压力去承诺;既缺少践约的理性也缺少践约的兴趣。如果这个时候家长缺少细致入微的体贴和恰到好处的推动,结果只能是孩子食言,因为有太多的原因会导致她完不成诺言。
可不可以批评老师?
我们一直特别鼓励孩子有独立见解,在任何事情上都不要人云亦云,这与我们一直培养她实事求是的做人态度是一致的,即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下,都要真诚地、尽量有高度地看待一个问题,而不是仅仅顺从于他人的思想或某种习俗。这实际上就是在培养她的批判意识。
圆圆小学五年级时,思想品德课讲到为什么要尊重老年人,老师只给出一个答案:因为老年人在年青时为国家做出了贡献。
圆圆回家对我提到这件事情,有些不认同地说:“有的老年人年青时还是小偷呢!”
我能理解圆圆的想法,她想到的是除了那些给社会做出贡献的人应该得到尊重,有的老年人虽然年青时行为不端,但到他们老了,作为一个普通人和一个弱势者,我们也应该给他应有的尊重。但以圆圆当时的年龄,她分析不了太多,只是从直觉上认为老师讲得有些偏颇了。
我非常欣赏孩子的看法,她小小的心,已超越了多年来人们常有的功利性的思维方式,开始以人类关怀精神和悲悯情怀来思考问题,这确实是值得赞赏。
于是我和圆圆聊了一会儿这个问题。我肯定了她的想法,帮她理了一下思路,让她更清楚地认识到尊重他人是一种最基本的做人的态度,而不是一个交换行为;并且尊重也是有不同层次的——对那些为社会和国家做出贡献的人,要给予崇敬和爱戴式的尊重;对一个囚犯,也应给予他作为人的最基本的尊重,甚至对动物也要尊重。
我们一直特别鼓励孩子有独立见解,在任何事情上都不要人云亦云,这与我们一直培养她实事求是的做人态度是一致的,即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下,都要真诚地、尽量有高度地看待一个问题,而不是仅仅顺从于他人的思想或某种习俗。这实际上就是在培养她的批判意识。
有人说,批判精神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一个宏大的批判过程。从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中可以看到,生物的发展正是源于不断的对自身的批判。西方教育界越来越重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认为批判性思维是学习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把它与“解决问题”并列为思维的两大基本技能。
发展儿童的批判意识应该是教育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对于中小学生,尤其是小学生,批判意识的培养并不一定要求孩子提出什么新观点来,而在于首先让他敢于讲出自己的想法。最典型的就是让孩子敢于对教师的一些言行提出质疑。
因为教师是儿童遇到的第一个“权威”,孩子对老师的崇拜和惧怕是天然的。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通过对一些事情的态度来告诉孩子,在和老师相处中既要尊重老师,又要有平等意识,不要惧怕或盲目崇拜,当老师有错误的时候,要有勇气说老师错了。
我的一个老同学对我讲了这样一件事。
她的儿子上小学二年级时,新换了一位语文老师。一年级时的语文老师是个男的,这次换来的是个女的。女老师给孩子们上第一节课时,说要“启发学生的观察力”,就让孩子们说出自己和前任男老师的不同。
孩子们七嘴八舌地找出了好多不同,新老师是长头发,以前老师是短头发;新老师是双眼皮,以前的老师是单眼皮;新老师戴着眼镜,以前的男老师不戴眼镜;甚至有的孩子注意到新老师嘴角有一颗痣,以前的老师没有等等。我这位朋友的儿子从一开始就举手,他本来发现了两位老师间的很多不同,手一直举得高高的,但老师一直没叫他。眼看着自己发现的东西都让别的同学说完了,这孩子急得要命。到最后同学们都已没什么可说的时,这个小男孩子突然又想起一样不同来,于是又高高举起手。老师叫他起来说,男孩子说:“您是女的,没长小鸡鸡,以前的老师长了小鸡鸡。”
全班哄堂大笑,老师非常不高兴。下课后老师把孩子叫到办公室严厉地批评,说他意识不好,思想不健康。
孩子觉得非常委屈,回家问妈妈什么叫“意识不好”。妈妈一听,心里倒没觉得孩子有什么错,嘴上却说:你这个臭小子,脑袋里怎么尽是这些歪歪念头,你这样说,老师能不生气吗,活该老师批评你,以后不能对老师这么没礼貌!
我这位同学只是把这当一件趣事讲给我,我也被小男孩的话逗笑了,但心里很遗憾老师和母亲的做法,觉得她们错失了一个发展孩子创造性思维和敢于表达的机会,把孩子拉得离平庸思维和虚假思维又近了一步。
我们的学校教育或家庭教育长期以来一直在培养“乖孩子”。
在家里,家长代表“正确”,要求孩子“听话”;到了学校,教师代表“权威”,不容许学生有任何“与众不同”。很多孩子长大后被指责为没有思想、缺少创造力,可在他们的思想成长中,不是一直被当作鹦鹉调教着吗,不是一直被当作木偶操纵着吗?他思想上的独立性从哪里去获得呢?
在这个例子中,老师不应该生气,即使孩子的话让她略有尴尬,也应该愉快地予以肯定。小孩子的思想非常单纯,他想的肯定没老师想的多。既然现在是老师做得不妥当,孩子来向家长求助,家长至少应该表示出理解,告诉孩子他的想法没错,他能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东西这很值得表扬;同时告诉孩子,老师不应该不高兴;不过既然老师不习惯别人这样说,那么以后我们在课堂上就不说这样的话。
可惜的是当妈妈的随口贬损孩子两句,她自己没在意那些话会对孩子产生怎样的影响,但这个影响肯定是有的,并且是消极的。
另一位母亲对我讲了这样一件事。
她正在上小学四年级的儿子有一天忘记把老师发的一张数学卷子带回家,做卷子是当天的家庭作业。为了能按时完成作业,孩子去他家楼下一个同班同学那里借来卷子,把题目都按卷子上的格式抄下来,然后把它们做完。孩子这样实际上就增加了自己的作业量,因为对于一个小孩子来说,抄一张卷子也不是件轻松事。作业写完后,孩子很高兴,他认为自己没因为忘了带回卷子而耽误写作业,他甚至感觉老师会因此表扬他。
第二天放学时,孩子一见妈妈的面就哭了。原来,老师说他自己抄的卷子不算,要孩子在原卷子上重做一遍。孩子不想做,老师就把他叫到办公室,要求他必须重做,否则不让他放学回家。孩子只好边哭边写,情绪很不好。老师看孩子这样,就说看来你对老师很不服气,放学时让你妈妈来见我。
妈妈带着孩子到办公室找数学老师。数学老师对这位妈妈说,忘了带卷子不对,罚他是为了让他以后不要丢三落四的,再说卷子多写一遍学得更扎实,这不是为他好吗。
很多人习惯把儿童的品行问题归咎于孩子自身,所以习惯指责孩子;可我从自己及他人的经历中真切地看到,孩子的品行习惯是如此依赖家长的教育方式。所以家长在思考改变孩子的问题时,切入点永远应该是如何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哪怕你认为孩子的毛病就是来自孩子自己,你也有责任通过改变你自己唤起孩子的改变。不这样思考,你就永远找不到改变孩子的路径。
2007年7月30日我在北京电视台看到一期叫“作业/谎言”的节目,一个女孩不爱写作业,经常因为写作业说谎,父母又打又骂都不管用,全家人来节目现场,求助专家帮忙解决。通过他们的叙述可以一眼看出来,问题的核心是父母不当的教育方法导致孩子厌学,并由于害怕受到惩罚而说谎。所以改变孩子的根本,在于父母教养态度的转变。
但被邀请来的一位“心理专家”却把重点放在教育孩子上,对孩子大谈一通“聪明与智慧”的辩证,最后只对家长轻描淡写地说一句“你们也有一些过错”,根本没认真提醒家长反思自己。
专家的话听起来没什么错,却等于什么也没说出来。大道理谁都会讲,可小小的孩子,她哪里能每天面对让她烦恼的作业时,通过思考“聪明与智慧”而获得写作业的动力?
节目结束前,在主持人的努力下,孩子当场保证说以后要好好写作业,再也不说谎了。看得出,孩子之所以说出那样的“保证”,显然是由于节目现场气氛的胁迫,还有对成人的畏惧,以及对自己“变好”的渴望。
孩子下保证的时候我相信她是认真的;但我也相信,做完节目回到家中,只要日常包围她的“教育生态环境”不改变——主要是父母的态度不改变——她就不会改变,很快又会回到原状。事实是,可怜的孩子不由自主地在节目现场又说了一个大大的“谎言”。
可以推测这个女孩说谎的成因——最初因为没好好写作业,父母就提出批评,并要求她做出保证,于是孩子许下一个好好写作业的诺言。可儿童往往对自己履行承诺的能力没有估计,她只是迫于家长的压力去承诺,既缺少践约的理性也缺少践约的兴趣。如果这个时候家长缺少细致入微的体贴和恰到好处的推动,结果只能是孩子食言,因为有太多的原因会导致她完不成诺言。
孩子的每一次食言都会引起大人的不满,批评她说话不算数,并流露出不满,甚至是鄙视。孩子自己也会因此瞧不上自己。她慢慢失去自信,也失去自尊,对他人的要求和自己说过的话越来越满不在乎了,为了逃避处罚,可以随时拿出假话进行抵挡——她不但学习没搞好,还发展出说谎的坏毛病,脸皮也越来越厚了。
说谎和厚脸皮往往联系着,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不知羞耻是由不肯履行自己的诺言产生出来的”。说谎的次数多了,他自己都辨不清楚哪句是真哪句是假,一个人的道德也随之开始堕落了。
当一个孩子养成说谎的习惯后,他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去说谎。
我有一次听到一位高中生的家长说他的孩子总说谎,比如本来有足够的零花钱,但为了在同学面前摆谱或乱消费,就经常编各种谎话来骗父亲的钱,或者是直接从抽屉里偷钱。父亲认为这是孩子天生带来的贪欲,哀叹自己命苦落这么个儿子。这个父亲的苦恼我能理解,但他这是在乱归因,把结果当原因来理解了。他儿子之所以把说谎骗人看成平常事,在他前面的成长中,一定有一系列的事件损害了他的道德,而不是“对钱的需求”本身让他这样。
所以,在解决儿童说谎问题上,家长一定要体察孩子为什么说谎,不要孤立地看一件事,要看到事情的来龙去脉,看到背后隐藏的症结。从症结入手,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要没有诱因,孩子就没必要拿说谎来为难自己,孩子天生不会说谎。
孩子说谎不外乎两个原因,一个是模仿大人,一个是迫于压力。每个孩子最初的谎言都是从这里来的。
孩子宁可承受拖延的痛苦,也不告诉家长——这其实是个信号,说明家长和孩子的相处出了问题,孩子在潜意识中已不信任家长,并且排斥家长。作为主动方和强势方的家长必须要进行反思,必须要改变自己了,否则以后可能会因此产生一系列的麻烦。
许多家长的失误就是容不得孩子有任何错误,所以批评一直贯穿在生活中,似乎家长不说,孩子就不懂得改变,不说就没有尽到做家长的责任。事实上,犯错误是儿童成长的必修课,家长要学会接纳孩子的错误,用不着一发现孩子哪里做得不好,就批评教育一顿。在让孩子认识错误并改正错误的过程中,“不说”往往是最好的“说”。孩子犯了错误心里已很难过了,家长给予理解,倒往往比给予批评更能让孩子记住教训。即使说,也要采用不让孩子丢面子的说法。
如果孩子真有一个毛病无法改变,只要问题不是太大,可以随他去。用“理解”和“办法”都解决不了的毛病,用“批评”一般来说也解决不了。爱一个人不也包含着对他缺点的接纳吗?
孩子的品行习惯是如此依赖家长的教育方式。所以家长在思考改变孩子的问题时,切入点永远应该是如何改变自己的教养方式;哪怕你认为孩子的毛病就是来自孩子自己,你也有责任通过改变你自己,唤起孩子的改变。不这样思考,你就永远找不到改变孩子的路径。
儿童往往对自己履行承诺的能力没有估计,他只是迫于家长的压力去承诺;既缺少践约的理性也缺少践约的兴趣。如果这个时候家长缺少细致入微的体贴和恰到好处的推动,结果只能是孩子食言,因为有太多的原因会导致她完不成诺言。
可不可以批评老师?
我们一直特别鼓励孩子有独立见解,在任何事情上都不要人云亦云,这与我们一直培养她实事求是的做人态度是一致的,即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下,都要真诚地、尽量有高度地看待一个问题,而不是仅仅顺从于他人的思想或某种习俗。这实际上就是在培养她的批判意识。
圆圆小学五年级时,思想品德课讲到为什么要尊重老年人,老师只给出一个答案:因为老年人在年青时为国家做出了贡献。
圆圆回家对我提到这件事情,有些不认同地说:“有的老年人年青时还是小偷呢!”
我能理解圆圆的想法,她想到的是除了那些给社会做出贡献的人应该得到尊重,有的老年人虽然年青时行为不端,但到他们老了,作为一个普通人和一个弱势者,我们也应该给他应有的尊重。但以圆圆当时的年龄,她分析不了太多,只是从直觉上认为老师讲得有些偏颇了。
我非常欣赏孩子的看法,她小小的心,已超越了多年来人们常有的功利性的思维方式,开始以人类关怀精神和悲悯情怀来思考问题,这确实是值得赞赏。
于是我和圆圆聊了一会儿这个问题。我肯定了她的想法,帮她理了一下思路,让她更清楚地认识到尊重他人是一种最基本的做人的态度,而不是一个交换行为;并且尊重也是有不同层次的——对那些为社会和国家做出贡献的人,要给予崇敬和爱戴式的尊重;对一个囚犯,也应给予他作为人的最基本的尊重,甚至对动物也要尊重。
我们一直特别鼓励孩子有独立见解,在任何事情上都不要人云亦云,这与我们一直培养她实事求是的做人态度是一致的,即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下,都要真诚地、尽量有高度地看待一个问题,而不是仅仅顺从于他人的思想或某种习俗。这实际上就是在培养她的批判意识。
有人说,批判精神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一个宏大的批判过程。从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中可以看到,生物的发展正是源于不断的对自身的批判。西方教育界越来越重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认为批判性思维是学习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把它与“解决问题”并列为思维的两大基本技能。
发展儿童的批判意识应该是教育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对于中小学生,尤其是小学生,批判意识的培养并不一定要求孩子提出什么新观点来,而在于首先让他敢于讲出自己的想法。最典型的就是让孩子敢于对教师的一些言行提出质疑。
因为教师是儿童遇到的第一个“权威”,孩子对老师的崇拜和惧怕是天然的。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通过对一些事情的态度来告诉孩子,在和老师相处中既要尊重老师,又要有平等意识,不要惧怕或盲目崇拜,当老师有错误的时候,要有勇气说老师错了。
我的一个老同学对我讲了这样一件事。
她的儿子上小学二年级时,新换了一位语文老师。一年级时的语文老师是个男的,这次换来的是个女的。女老师给孩子们上第一节课时,说要“启发学生的观察力”,就让孩子们说出自己和前任男老师的不同。
孩子们七嘴八舌地找出了好多不同,新老师是长头发,以前老师是短头发;新老师是双眼皮,以前的老师是单眼皮;新老师戴着眼镜,以前的男老师不戴眼镜;甚至有的孩子注意到新老师嘴角有一颗痣,以前的老师没有等等。我这位朋友的儿子从一开始就举手,他本来发现了两位老师间的很多不同,手一直举得高高的,但老师一直没叫他。眼看着自己发现的东西都让别的同学说完了,这孩子急得要命。到最后同学们都已没什么可说的时,这个小男孩子突然又想起一样不同来,于是又高高举起手。老师叫他起来说,男孩子说:“您是女的,没长小鸡鸡,以前的老师长了小鸡鸡。”
全班哄堂大笑,老师非常不高兴。下课后老师把孩子叫到办公室严厉地批评,说他意识不好,思想不健康。
孩子觉得非常委屈,回家问妈妈什么叫“意识不好”。妈妈一听,心里倒没觉得孩子有什么错,嘴上却说:你这个臭小子,脑袋里怎么尽是这些歪歪念头,你这样说,老师能不生气吗,活该老师批评你,以后不能对老师这么没礼貌!
我这位同学只是把这当一件趣事讲给我,我也被小男孩的话逗笑了,但心里很遗憾老师和母亲的做法,觉得她们错失了一个发展孩子创造性思维和敢于表达的机会,把孩子拉得离平庸思维和虚假思维又近了一步。
我们的学校教育或家庭教育长期以来一直在培养“乖孩子”。
在家里,家长代表“正确”,要求孩子“听话”;到了学校,教师代表“权威”,不容许学生有任何“与众不同”。很多孩子长大后被指责为没有思想、缺少创造力,可在他们的思想成长中,不是一直被当作鹦鹉调教着吗,不是一直被当作木偶操纵着吗?他思想上的独立性从哪里去获得呢?
在这个例子中,老师不应该生气,即使孩子的话让她略有尴尬,也应该愉快地予以肯定。小孩子的思想非常单纯,他想的肯定没老师想的多。既然现在是老师做得不妥当,孩子来向家长求助,家长至少应该表示出理解,告诉孩子他的想法没错,他能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东西这很值得表扬;同时告诉孩子,老师不应该不高兴;不过既然老师不习惯别人这样说,那么以后我们在课堂上就不说这样的话。
可惜的是当妈妈的随口贬损孩子两句,她自己没在意那些话会对孩子产生怎样的影响,但这个影响肯定是有的,并且是消极的。
另一位母亲对我讲了这样一件事。
她正在上小学四年级的儿子有一天忘记把老师发的一张数学卷子带回家,做卷子是当天的家庭作业。为了能按时完成作业,孩子去他家楼下一个同班同学那里借来卷子,把题目都按卷子上的格式抄下来,然后把它们做完。孩子这样实际上就增加了自己的作业量,因为对于一个小孩子来说,抄一张卷子也不是件轻松事。作业写完后,孩子很高兴,他认为自己没因为忘了带回卷子而耽误写作业,他甚至感觉老师会因此表扬他。
第二天放学时,孩子一见妈妈的面就哭了。原来,老师说他自己抄的卷子不算,要孩子在原卷子上重做一遍。孩子不想做,老师就把他叫到办公室,要求他必须重做,否则不让他放学回家。孩子只好边哭边写,情绪很不好。老师看孩子这样,就说看来你对老师很不服气,放学时让你妈妈来见我。
妈妈带着孩子到办公室找数学老师。数学老师对这位妈妈说,忘了带卷子不对,罚他是为了让他以后不要丢三落四的,再说卷子多写一遍学得更扎实,这不是为他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