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八章 贤德
推荐阅读:
一秒记住【笔趣看 www.biqukan.c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新婚的江都郡主面色却不是容光娇艳的,甚至觉得更是怨天尤人的模样,看来仪宾并不能令她满意,当然以她的性格,不论找了谁应该都是过不好的。
马氏和郭宁妃之间,应该是契合的,郭宁妃在太孙妃选秀上面出了力气,马氏自然清楚,两人说话就很亲热了,马氏还对宁妃身边的女官问了宁妃的起居,很是细致关怀。
她很快转过头来,又跟张昭华搭话:“那一日的事情,我听说了……郡主毕竟是生长豢养之中,不知民间百姓拮据疾苦……勿待以严厉,容我谆谆教诫……已经令她向周王世子妃赔情了。”
“贵重无过风气,”马氏向郭宁妃道:“若不是郡主大婚那一日有世子妃提醒,便都是不自觉骄奢过了,物情所欲至如雕镂器物,珠玉服玩,若恣其骄奢,则悖陛下所言尚俭之道。”
张昭华听到这里,直觉不好。果然马氏道:“孙妇就是想着,日后宫中出降公主、郡主,嫁妆资费宜简,金银固所不废,而不必插头遍体,也不必物尽巧思,以复敦朴之风。”
张昭华终于明白了,马氏这一手端的是漂亮。
她提议让宫中日后出嫁公主和郡主,嫁妆简薄——公主们如何甘心,如何高兴?偏偏怨不上马氏,追溯源头,应该怪到张昭华头上,因为是她先说出来的。而马氏这样做张做致,白捡了贤惠的名声,宫里宫外,肯定对她是赞不绝口。
张昭华便道:“太孙妃娘娘贤德,臣妇不过随口一说,本非教诫,但娘娘能记于心里,实在令臣妇俯仰惭愧。”
言者无心,听者有意,说的就是这个了。
她又道:“我尝听闻,孝慈皇后厉行节俭,有平日穿洗了多遍的衣服,破败不堪都没有更换过。将宫中好的绸缎,以赐高年茕独,剩余的布帛颣丝,才缉成衣裳,赐诸王和公主,使知道蚕桑的艰难。如此慈爱之心,恭俭之德,扬芳誉于史册,播令名于彤炜。今日见太孙妃娘娘能敬致先后,克勤克俭,就由不得臣妇赞叹一声,当真可以与先皇后和长孙皇后比肩了。”
张昭华说这个话,也是有一些意思在里面的。孝慈皇后节俭,是以身作则地节俭,是从自己开始,推己及人,用自己的节俭带动诸王和公主的节俭。但是反观马氏的节俭,是剥削其他人的节俭,把公主们的嫁妆弄得简薄,自己却没有节俭,两相对比,谁是真心要节俭,自见分晓。
况且张昭华还有一个最深的用意。
当她从太庙出来的时候,她想过了太多的东西。
马皇后在历史上是备受褒扬的贤后,因为书里把她写得尽善尽美。张昭华穿来这个时代,发现马皇后在所有人的嘴里,都是完美的,在宫里,在宫外,每个人提起她都是感念、怀德。
这没有什么不对的,因为皇后本身的品德,确确实实非常高尚。
如果说曾经伺候过马皇后的人,她身边的人,说马皇后这样好、那样好,这没有问题,因为她们都亲眼见过马皇后的好。但是这些新入宫的宫女,年纪小小的孩子,也知道马皇后的好,谁都能说上几件事情映证,这就不对了,因为她们没有亲眼见过。
没有亲眼见过的事情,便是从别人那里知道的。
张昭华觉得,传述皇后事迹的,有自发感念她的人,但肯定也有要着意要让别人知道的。
是谁一步步将马皇后推上了神坛——她已经成了神了,宫里将她的话奉若圭臬,将她的事迹编成《孝慈录》颁示天下,这样人人口中赞美的人,就是神。
但是世上真的有如此完美的人吗?
皇帝亲自撰写的《孝慈录》里,将马皇后比之为和东汉明德皇后、唐太宗文德皇后这样的贤后。但是前两个皇后,是尽善尽美的吗?
东汉的明德皇后,她抱养了宫人贾氏的孩子抚养,书中再也没有提过这个贾氏什么结局,这不就是夺他人子吗?
再说长孙皇后,贞观元年她的异母兄长孙安业参与谋反,罪在不赦,因为长孙皇后求情,安业得以免死,只是流放而已。说好的公正贤明,不为外家求情,到哪儿去了呢——因为是长孙皇后的兄弟,就得以免死。那同样做对比的就是唐太宗的亲外甥,长广公主的儿子赵节,他也参与了谋反,长广公主为了儿子的事亲自给弟弟泪流满面地磕头谢罪,就为了让儿子留一条命,结果得到的却是唐太宗冠冕堂皇的一句“罚不阿亲戚”,还是处死了赵节。
所以天下没有公正的道理,是皇帝嘴里说出来公正,让谁公正,谁才公正。
这两个千古称颂的贤后,其实细节不值得推敲。那么马皇后呢,真的也就像《孝慈录》里面写的那么完美无缺吗?
且看洪武七年的时候,成穆孙贵妃薨逝,皇帝让东宫为贵妃服丧,但是懿文太子拒绝了,皇帝气得半死,但是依然没有放弃要挑一个儿子为贵妃服丧的心思,就选了周王,让周王服等同亲生母亲的丧,也就是三年丧。
这个事情有多严重,因为之前只有庶子为嫡母服丧三年的,没有诸子为庶母服丧的,从这个孙贵妃这里,才有了庶子为自己的母亲也服丧三年,而嫡子为庶母服期年丧。
也许皇帝认为整个母系的丧服标准太低,需要提高,不妨碍这种追寻古礼有确定的政治原因。但是要看到皇帝因为一个人引发了一项变革,改变了千年的丧葬制度。而且皇帝在定下诸子为庶母服丧的时候,他只想到了成穆贵妃这一个女人,而忘记了只要是皇帝的嫔妃按理说都算皇子们的庶母,按照诸子为庶母服期的标准,可以说所有的皇子们每年都要服丧了。
这究竟是皇帝深思熟虑的结果,还是为了孙贵妃的丧礼折腾一时,现在都不清楚了,而洪武七年还尚在的马皇后在这一场风波之中,却是罕见地沉默。
皇后应该说什么,或者不应该说什么,其实都已经了然了,因为懿文太子说了什么,做了什么,也就是她的态度。
洪武七年,在太子明确表明不会为贵妃穿丧服之后,父子之间爆发了第一次激烈的矛盾,气得皇帝要用剑击他。后来在众人的劝解下,事态才得以平息。
所以管窥蠡测啊,对待成穆贵妃这个人,马皇后恐怕也不能始终心平气和吧。
这就是说,每个人都有这样那样的不足,这样那样的缺憾和弱点,成为一个圣人的过程就是努力压抑、改善和弥补这些漏洞,但是没有人完完全全能除掉这些和血液共存的东西,除非死去了,后人将她的优点无限放大了,而遮掩住了那些缺点。
是谁这么做了呢,答案很明显,就是皇帝啊。
皇帝让马皇后变成了标杆,仅仅是为了昭示子孙吗——确切地说,这其实是对后宫的制衡之术。
皇上要让所有的女人都向皇后看齐,谁得了他的欢喜,皇帝就褒奖她,说她像皇后,或者说她有孝心有孝行;若是皇帝要治一个女人的罪,他就可以说,你怎么一点没有皇后的美德呢?
皇帝就用这一手去治理后宫,所以马皇后才成了所有人看齐的榜样标杆。所以张昭华闯了太庙没关系,因为她得了皇帝欢喜;但是马氏如果被众人夸赞有可比皇后的贤德,那她就有大大的麻烦了。
新婚的江都郡主面色却不是容光娇艳的,甚至觉得更是怨天尤人的模样,看来仪宾并不能令她满意,当然以她的性格,不论找了谁应该都是过不好的。
马氏和郭宁妃之间,应该是契合的,郭宁妃在太孙妃选秀上面出了力气,马氏自然清楚,两人说话就很亲热了,马氏还对宁妃身边的女官问了宁妃的起居,很是细致关怀。
她很快转过头来,又跟张昭华搭话:“那一日的事情,我听说了……郡主毕竟是生长豢养之中,不知民间百姓拮据疾苦……勿待以严厉,容我谆谆教诫……已经令她向周王世子妃赔情了。”
“贵重无过风气,”马氏向郭宁妃道:“若不是郡主大婚那一日有世子妃提醒,便都是不自觉骄奢过了,物情所欲至如雕镂器物,珠玉服玩,若恣其骄奢,则悖陛下所言尚俭之道。”
张昭华听到这里,直觉不好。果然马氏道:“孙妇就是想着,日后宫中出降公主、郡主,嫁妆资费宜简,金银固所不废,而不必插头遍体,也不必物尽巧思,以复敦朴之风。”
张昭华终于明白了,马氏这一手端的是漂亮。
她提议让宫中日后出嫁公主和郡主,嫁妆简薄——公主们如何甘心,如何高兴?偏偏怨不上马氏,追溯源头,应该怪到张昭华头上,因为是她先说出来的。而马氏这样做张做致,白捡了贤惠的名声,宫里宫外,肯定对她是赞不绝口。
张昭华便道:“太孙妃娘娘贤德,臣妇不过随口一说,本非教诫,但娘娘能记于心里,实在令臣妇俯仰惭愧。”
言者无心,听者有意,说的就是这个了。
她又道:“我尝听闻,孝慈皇后厉行节俭,有平日穿洗了多遍的衣服,破败不堪都没有更换过。将宫中好的绸缎,以赐高年茕独,剩余的布帛颣丝,才缉成衣裳,赐诸王和公主,使知道蚕桑的艰难。如此慈爱之心,恭俭之德,扬芳誉于史册,播令名于彤炜。今日见太孙妃娘娘能敬致先后,克勤克俭,就由不得臣妇赞叹一声,当真可以与先皇后和长孙皇后比肩了。”
张昭华说这个话,也是有一些意思在里面的。孝慈皇后节俭,是以身作则地节俭,是从自己开始,推己及人,用自己的节俭带动诸王和公主的节俭。但是反观马氏的节俭,是剥削其他人的节俭,把公主们的嫁妆弄得简薄,自己却没有节俭,两相对比,谁是真心要节俭,自见分晓。
况且张昭华还有一个最深的用意。
当她从太庙出来的时候,她想过了太多的东西。
马皇后在历史上是备受褒扬的贤后,因为书里把她写得尽善尽美。张昭华穿来这个时代,发现马皇后在所有人的嘴里,都是完美的,在宫里,在宫外,每个人提起她都是感念、怀德。
这没有什么不对的,因为皇后本身的品德,确确实实非常高尚。
如果说曾经伺候过马皇后的人,她身边的人,说马皇后这样好、那样好,这没有问题,因为她们都亲眼见过马皇后的好。但是这些新入宫的宫女,年纪小小的孩子,也知道马皇后的好,谁都能说上几件事情映证,这就不对了,因为她们没有亲眼见过。
没有亲眼见过的事情,便是从别人那里知道的。
张昭华觉得,传述皇后事迹的,有自发感念她的人,但肯定也有要着意要让别人知道的。
是谁一步步将马皇后推上了神坛——她已经成了神了,宫里将她的话奉若圭臬,将她的事迹编成《孝慈录》颁示天下,这样人人口中赞美的人,就是神。
但是世上真的有如此完美的人吗?
皇帝亲自撰写的《孝慈录》里,将马皇后比之为和东汉明德皇后、唐太宗文德皇后这样的贤后。但是前两个皇后,是尽善尽美的吗?
东汉的明德皇后,她抱养了宫人贾氏的孩子抚养,书中再也没有提过这个贾氏什么结局,这不就是夺他人子吗?
再说长孙皇后,贞观元年她的异母兄长孙安业参与谋反,罪在不赦,因为长孙皇后求情,安业得以免死,只是流放而已。说好的公正贤明,不为外家求情,到哪儿去了呢——因为是长孙皇后的兄弟,就得以免死。那同样做对比的就是唐太宗的亲外甥,长广公主的儿子赵节,他也参与了谋反,长广公主为了儿子的事亲自给弟弟泪流满面地磕头谢罪,就为了让儿子留一条命,结果得到的却是唐太宗冠冕堂皇的一句“罚不阿亲戚”,还是处死了赵节。
所以天下没有公正的道理,是皇帝嘴里说出来公正,让谁公正,谁才公正。
这两个千古称颂的贤后,其实细节不值得推敲。那么马皇后呢,真的也就像《孝慈录》里面写的那么完美无缺吗?
且看洪武七年的时候,成穆孙贵妃薨逝,皇帝让东宫为贵妃服丧,但是懿文太子拒绝了,皇帝气得半死,但是依然没有放弃要挑一个儿子为贵妃服丧的心思,就选了周王,让周王服等同亲生母亲的丧,也就是三年丧。
这个事情有多严重,因为之前只有庶子为嫡母服丧三年的,没有诸子为庶母服丧的,从这个孙贵妃这里,才有了庶子为自己的母亲也服丧三年,而嫡子为庶母服期年丧。
也许皇帝认为整个母系的丧服标准太低,需要提高,不妨碍这种追寻古礼有确定的政治原因。但是要看到皇帝因为一个人引发了一项变革,改变了千年的丧葬制度。而且皇帝在定下诸子为庶母服丧的时候,他只想到了成穆贵妃这一个女人,而忘记了只要是皇帝的嫔妃按理说都算皇子们的庶母,按照诸子为庶母服期的标准,可以说所有的皇子们每年都要服丧了。
这究竟是皇帝深思熟虑的结果,还是为了孙贵妃的丧礼折腾一时,现在都不清楚了,而洪武七年还尚在的马皇后在这一场风波之中,却是罕见地沉默。
皇后应该说什么,或者不应该说什么,其实都已经了然了,因为懿文太子说了什么,做了什么,也就是她的态度。
洪武七年,在太子明确表明不会为贵妃穿丧服之后,父子之间爆发了第一次激烈的矛盾,气得皇帝要用剑击他。后来在众人的劝解下,事态才得以平息。
所以管窥蠡测啊,对待成穆贵妃这个人,马皇后恐怕也不能始终心平气和吧。
这就是说,每个人都有这样那样的不足,这样那样的缺憾和弱点,成为一个圣人的过程就是努力压抑、改善和弥补这些漏洞,但是没有人完完全全能除掉这些和血液共存的东西,除非死去了,后人将她的优点无限放大了,而遮掩住了那些缺点。
是谁这么做了呢,答案很明显,就是皇帝啊。
皇帝让马皇后变成了标杆,仅仅是为了昭示子孙吗——确切地说,这其实是对后宫的制衡之术。
皇上要让所有的女人都向皇后看齐,谁得了他的欢喜,皇帝就褒奖她,说她像皇后,或者说她有孝心有孝行;若是皇帝要治一个女人的罪,他就可以说,你怎么一点没有皇后的美德呢?
皇帝就用这一手去治理后宫,所以马皇后才成了所有人看齐的榜样标杆。所以张昭华闯了太庙没关系,因为她得了皇帝欢喜;但是马氏如果被众人夸赞有可比皇后的贤德,那她就有大大的麻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