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娶妇
推荐阅读:
一秒记住【笔趣看 www.biqukan.c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正月初六的这一天,是一个冬月里难得的出现了红太阳的一天,晨起的空气虽然依旧清冽,但是撒在身上的阳光却让人暖融融地,也照得人心里亮堂堂的。
从四更开始,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人呼哧呼哧跑来报信,比如说:“新娘子着装啦——”“主婚祝告祠堂了——”
终于等到一个人案头大汉地跑来,道:“新娘子上轿,哦不,是上牛车了!”
这边等着迎亲的女眷就啧啧赞叹道:“牛车啊,听说是粮长送的,以后这一家就有牛耕地了……”
“想当年俺们嫁娶时候,不都是驴拉过来吗,”一个妇女笑道:“还是借来的驴,把我颠了一路,腰疼了一晚上,第二天都差点没起来!”
“第二天没起来不是驴颠地吧——”不知是谁说了句,顿时笑坏了一众人。
以前村里嫁娶的时候,就去别的村子借驴,不过后来村人合力做了个花轿子出来,谁家有喜事就拿去用了,反正是村民共享了。张昶这一次娶妇,本来是想着用村里的花轿子抬新娘的,但是没想到粮长送了个天大的礼来,直接从陈集拉了一头牛回来,套上车就是牛车了,能坐牛车当然是天大的脸面,这个就和后世婚礼上有宝马奔驰是一个道理。
听闻新娘已经动身,张厂这边的人也开始忙活起来了,这个喊着纸烛准备好好了没有,拿到正屋来;那个喊着让吹鼓手先奏一遍曲乐来听,还要驱赶乱往婚房里跑的小孩们,张昭华准备了两大兜子喜糖,已经全被瓜分完了。
十五里地能走多久呢,这边闹哄哄还在迎宾客,那边已经到了丁家集的里长和主婚张赓,不一会儿又来了举着两只红烛带路的妇人,那边送嫁的人也来了,张昶穿着新郎大红的衣服,从马上下来,站在大门外等,牛车就在后头“轱辘轱辘”地来了,与之而来的还有清脆的铃铛声,因为牛胫骨系着巨大的铃铛。新娘子从车上被扶下来,大家就喝起彩来。
张昭华倒是看得清楚,男的都看的是拉车的牛,女的看得都是新娘子头上的刺绣百子盖袱。在听说是新娘子一针一线绣出来的,眼睛都不一样了,直说手巧,还偷偷说这样的刺绣手艺,怕就是整个州县都难寻。
在张家的门外,新娘下车向北站着。新郎向南站,作揖后与新娘一同进来。作揖的时候,有四五岁的小娃娃跑过去跨坐在门槛上,头仰地高高地想要去看新娘子的面容——被他娘拉了回去,不敢高声斥责,只拿眼睛瞪他。不过张麒和王氏却乐得合不拢嘴,说是子孙旺盛的福兆,愣是给这娃娃塞了一堆福窠糕点。
乐声停了之后,作为主婚的张赓请新郎新妇进入主屋,他宣读了婚书,说了几句赞词,什么“良缘永结,匹配同称”之类的,然后请张麒和王氏坐在椅子上,下面为新郎新娘铺了席子,东西相向,张赓便唱一句:“拜——”
张赓和郑氏就行大礼下拜,看得张麒和王氏都宽慰不已。
张赓便唱:“兴——”
新郎新妇就站了起来,如此三拜之后,张赓就喜道:“拜堂礼成,奏同牢乐,行同牢礼——”
此时有人上前将新娘的席子布置到屋子的东侧,新郎的席子布置到西侧。新郎向新娘作揖后就坐。媒人范氏和喜妇就捧食案放到新郎和喜娘面前。范氏斟了一杯酒给新娘喝了,同一个酒壶斟了另一杯酒给新郎,新郎受盏喝酒,喝完又端上食物来,是切好的猪后腿的肉。
同牢是指新婚夫妻同吃同一牲畜之肉。因为古代男女未婚之前是坐不同席,食不共器,正是结为夫妻之后,才可以同席而坐,同器而食。
之后的合卺礼就是共饮合欢酒。本来是用匏一剖为二成酒具,两柄相连,用来分别盛酒,新娘身边的喜妇用瓜瓢斟酒给新郎,新郎身边的伴郎用瓜瓢斟酒给新娘,将酒喝下。夫妇共饮,表示从此成为一体,名为“合卺”。
但是如今的匏也就是葫芦的瓜瓢改成了杯盏,就用杯子喝了,所以俗称“交杯酒”。行过合卺礼即意味着夫妻二人合二为一,将同甘共苦,患难与共。
其实整个婚礼的仪程是比不上城里富贵人家的,因为还有许多礼节被简化了,不过婚礼尚简也是此时的风俗,任何朝代都是由俭入奢的,明朝后期的时候就崇尚繁华奢侈的婚礼了。
拜堂礼、同牢礼、合卺礼等诸多规范仪式行完之后新郎新妇被送到洞房里去,此时院子中的宾客共饮,所谓“民以食为天,无席不过年”,既逢过年,又逢喜事,自然是“吃”最为重要,这次的筵席上,张麒和王氏都不吝惜地宰了十四五只嫩鸡仔,鸡鸭鱼肉一盘盘地上,大家都是乡里乡亲的,也知根知底,也不玩虚的,都吃得畅快。
不一会从李家村请来的杂耍也来了,这都是村人自己杂耍的,像劈叉、跳凳、过桌子,在门口哄闹起来,大家就边吃边看,好不热闹。
张昭华在席上吃饱了饭,就招呼女娃娃去她的房间里说话。村里就这么几个女孩,蓝蓝、芳芳、招娣和引娣,大家也时常凑在一起玩耍。
芳芳看到屋里桌子上放的黄纸,就道:“听说家里有《大诰》的,犯了刑可以罪减一等,是吗?”
“是这样,”张昭华答道:“说是没有《大诰》的,罪还要加一等。”
“听说明年交夏税的时候,”芳芳又道:“粮长会带《大诰》念得好的人去京里讨赏哩!俺爹为了这个,每天嘴里念着、梦里也念着,都要魔怔了!”
确实有这么一个政策鼓励百姓通读《大诰》,政府允许各地百姓携《大诰》来京师讲读,朱皇帝是来者不拒,说是亲自接见,其实是在城楼上向地下的百姓挥手,然后再赐币送还。
但是能瞧见天颜啊!回去之后绝对可以夸口自己见过皇帝的面容,这也是光宗耀祖的事情。
这几个姑娘本来是有心也想听听《大诰》究竟讲的是什么,但是张昭华把大致内容一说,她们又都没什么兴趣了,倒是看到了张昭华床帐上挂着的新式络子,争相在手里传看。
不过张昭华注意到,平日里最爱闹腾也是年纪最小的张引娣,却脸色不好,神情也恹恹地;再看她姐姐招娣,以往最爱研究这些络子的新花样,如今却魂儿都不知道飞哪儿去了,神色更是不对。
张昭华便道:“招娣引娣,你们怎么了?是家里出什么事儿了吗?”
“没有没有。”姐妹俩一致摇头。
“奇怪了,”张昭华便道:“张三叔今日没来参加婚宴啊!”
提到她们的父亲,这俩丫头是藏不住的惊惧神情,更让张昭华确定了这事儿和张三叔有关,便道:“这事儿是不是只有你们知道,我看张叔爷没什么反常的,村里有个什么事儿不是互相帮扶的,你们要是有什么困难,咱们可以一并解决嘛。”
这两丫头脸色由白转红,吐了口气慢慢道来。
正月初六的这一天,是一个冬月里难得的出现了红太阳的一天,晨起的空气虽然依旧清冽,但是撒在身上的阳光却让人暖融融地,也照得人心里亮堂堂的。
从四更开始,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人呼哧呼哧跑来报信,比如说:“新娘子着装啦——”“主婚祝告祠堂了——”
终于等到一个人案头大汉地跑来,道:“新娘子上轿,哦不,是上牛车了!”
这边等着迎亲的女眷就啧啧赞叹道:“牛车啊,听说是粮长送的,以后这一家就有牛耕地了……”
“想当年俺们嫁娶时候,不都是驴拉过来吗,”一个妇女笑道:“还是借来的驴,把我颠了一路,腰疼了一晚上,第二天都差点没起来!”
“第二天没起来不是驴颠地吧——”不知是谁说了句,顿时笑坏了一众人。
以前村里嫁娶的时候,就去别的村子借驴,不过后来村人合力做了个花轿子出来,谁家有喜事就拿去用了,反正是村民共享了。张昶这一次娶妇,本来是想着用村里的花轿子抬新娘的,但是没想到粮长送了个天大的礼来,直接从陈集拉了一头牛回来,套上车就是牛车了,能坐牛车当然是天大的脸面,这个就和后世婚礼上有宝马奔驰是一个道理。
听闻新娘已经动身,张厂这边的人也开始忙活起来了,这个喊着纸烛准备好好了没有,拿到正屋来;那个喊着让吹鼓手先奏一遍曲乐来听,还要驱赶乱往婚房里跑的小孩们,张昭华准备了两大兜子喜糖,已经全被瓜分完了。
十五里地能走多久呢,这边闹哄哄还在迎宾客,那边已经到了丁家集的里长和主婚张赓,不一会儿又来了举着两只红烛带路的妇人,那边送嫁的人也来了,张昶穿着新郎大红的衣服,从马上下来,站在大门外等,牛车就在后头“轱辘轱辘”地来了,与之而来的还有清脆的铃铛声,因为牛胫骨系着巨大的铃铛。新娘子从车上被扶下来,大家就喝起彩来。
张昭华倒是看得清楚,男的都看的是拉车的牛,女的看得都是新娘子头上的刺绣百子盖袱。在听说是新娘子一针一线绣出来的,眼睛都不一样了,直说手巧,还偷偷说这样的刺绣手艺,怕就是整个州县都难寻。
在张家的门外,新娘下车向北站着。新郎向南站,作揖后与新娘一同进来。作揖的时候,有四五岁的小娃娃跑过去跨坐在门槛上,头仰地高高地想要去看新娘子的面容——被他娘拉了回去,不敢高声斥责,只拿眼睛瞪他。不过张麒和王氏却乐得合不拢嘴,说是子孙旺盛的福兆,愣是给这娃娃塞了一堆福窠糕点。
乐声停了之后,作为主婚的张赓请新郎新妇进入主屋,他宣读了婚书,说了几句赞词,什么“良缘永结,匹配同称”之类的,然后请张麒和王氏坐在椅子上,下面为新郎新娘铺了席子,东西相向,张赓便唱一句:“拜——”
张赓和郑氏就行大礼下拜,看得张麒和王氏都宽慰不已。
张赓便唱:“兴——”
新郎新妇就站了起来,如此三拜之后,张赓就喜道:“拜堂礼成,奏同牢乐,行同牢礼——”
此时有人上前将新娘的席子布置到屋子的东侧,新郎的席子布置到西侧。新郎向新娘作揖后就坐。媒人范氏和喜妇就捧食案放到新郎和喜娘面前。范氏斟了一杯酒给新娘喝了,同一个酒壶斟了另一杯酒给新郎,新郎受盏喝酒,喝完又端上食物来,是切好的猪后腿的肉。
同牢是指新婚夫妻同吃同一牲畜之肉。因为古代男女未婚之前是坐不同席,食不共器,正是结为夫妻之后,才可以同席而坐,同器而食。
之后的合卺礼就是共饮合欢酒。本来是用匏一剖为二成酒具,两柄相连,用来分别盛酒,新娘身边的喜妇用瓜瓢斟酒给新郎,新郎身边的伴郎用瓜瓢斟酒给新娘,将酒喝下。夫妇共饮,表示从此成为一体,名为“合卺”。
但是如今的匏也就是葫芦的瓜瓢改成了杯盏,就用杯子喝了,所以俗称“交杯酒”。行过合卺礼即意味着夫妻二人合二为一,将同甘共苦,患难与共。
其实整个婚礼的仪程是比不上城里富贵人家的,因为还有许多礼节被简化了,不过婚礼尚简也是此时的风俗,任何朝代都是由俭入奢的,明朝后期的时候就崇尚繁华奢侈的婚礼了。
拜堂礼、同牢礼、合卺礼等诸多规范仪式行完之后新郎新妇被送到洞房里去,此时院子中的宾客共饮,所谓“民以食为天,无席不过年”,既逢过年,又逢喜事,自然是“吃”最为重要,这次的筵席上,张麒和王氏都不吝惜地宰了十四五只嫩鸡仔,鸡鸭鱼肉一盘盘地上,大家都是乡里乡亲的,也知根知底,也不玩虚的,都吃得畅快。
不一会从李家村请来的杂耍也来了,这都是村人自己杂耍的,像劈叉、跳凳、过桌子,在门口哄闹起来,大家就边吃边看,好不热闹。
张昭华在席上吃饱了饭,就招呼女娃娃去她的房间里说话。村里就这么几个女孩,蓝蓝、芳芳、招娣和引娣,大家也时常凑在一起玩耍。
芳芳看到屋里桌子上放的黄纸,就道:“听说家里有《大诰》的,犯了刑可以罪减一等,是吗?”
“是这样,”张昭华答道:“说是没有《大诰》的,罪还要加一等。”
“听说明年交夏税的时候,”芳芳又道:“粮长会带《大诰》念得好的人去京里讨赏哩!俺爹为了这个,每天嘴里念着、梦里也念着,都要魔怔了!”
确实有这么一个政策鼓励百姓通读《大诰》,政府允许各地百姓携《大诰》来京师讲读,朱皇帝是来者不拒,说是亲自接见,其实是在城楼上向地下的百姓挥手,然后再赐币送还。
但是能瞧见天颜啊!回去之后绝对可以夸口自己见过皇帝的面容,这也是光宗耀祖的事情。
这几个姑娘本来是有心也想听听《大诰》究竟讲的是什么,但是张昭华把大致内容一说,她们又都没什么兴趣了,倒是看到了张昭华床帐上挂着的新式络子,争相在手里传看。
不过张昭华注意到,平日里最爱闹腾也是年纪最小的张引娣,却脸色不好,神情也恹恹地;再看她姐姐招娣,以往最爱研究这些络子的新花样,如今却魂儿都不知道飞哪儿去了,神色更是不对。
张昭华便道:“招娣引娣,你们怎么了?是家里出什么事儿了吗?”
“没有没有。”姐妹俩一致摇头。
“奇怪了,”张昭华便道:“张三叔今日没来参加婚宴啊!”
提到她们的父亲,这俩丫头是藏不住的惊惧神情,更让张昭华确定了这事儿和张三叔有关,便道:“这事儿是不是只有你们知道,我看张叔爷没什么反常的,村里有个什么事儿不是互相帮扶的,你们要是有什么困难,咱们可以一并解决嘛。”
这两丫头脸色由白转红,吐了口气慢慢道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