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共和法难(1)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第九特区、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
一秒记住【笔趣看 www.biqukan.c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中国历史上有一个比较特别的活动是和其他国家和地区有非常重要的区别的,那就是三武一宗灭佛。这大概是世界历史上,极少数的国家统治机关,利用行政和武力向国家主流宗教势力开刀的例子。而且发动的原因还是诸如宗教战争或者信仰争夺,而是纯粹的的土地和人口问题。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和后周世宗柴荣四位展开灭佛的皇帝,被统称为“三武一宗之厄”。
其中第一次北魏太武帝拓跋焘身边的道士寇谦之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并且拓跋焘怀疑寺僧与聚众起义的盖吴通谋,所以才在长安诛杀沙门,并在全国焚毁佛经和造像,并坑杀僧人。
如果说第一次还带着宗教斗争和评判的影子的话,北周武帝宇文邕的灭佛运动,纯粹就是当时佛门侵占田土,聚拢僧众过多了。
根据《魏书》称,正光(公元520-525年)以后,不少原属国家的编户民众,为避苛役重赋,相继投入空门;此外,其时社会政治动乱的加剧,亦令普通百姓寻求相对安全的宗教实体之庇护。以致全国的佛寺竟有3万之多,僧、尼数目则有200万之巨,这在当时北中国的人口比例上,达到了极高的程度,约占全国总人口数的16分之1。
宇文邕是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统帅。周武帝是南北朝时期的一代英主,“平突厥,定江南”,实现统一是他的最大理想,所以“求兵于僧众之间,取地于塔庙之下”就是他必然要实行的一项政策。所以,他不仅灭北周境内的佛,攻灭北齐后,继续实施灭佛政策,毁寺4万,强迫300万僧、尼还俗,相当于当时总人口数10分之1的人重新成为国家编户,这对急需兵源和财力的封建朝廷来讲,其意义之重要不言而喻。
但是继承了北周衣钵的隋朝建立之后,却没有继承这个政策。而是大兴佛教。
当然这可能跟杨坚早年被寄养在佛寺里有关。隋代大寺的寺院经济体制更加完备。地产与高利贷是寺院经济的两大支柱,隋寺数虽已下降到三千九百八十五所,但这只是说明,大族私立家寺的局面已经改观。大寺地产和役使净人的规模是空前的,甚至出现过一城内7成耕地为佛寺所有,郡守都要向寺院借钱的情况。同时僧人信行创三阶教,宣扬教法俱灭的末法时代已经来临,信徒要集资供拯救佛教、修理天下伽蓝之用。信行在化度寺设无尽藏院,一面广收布施,一面广为出贷,经营范围从长安远及燕、凉、蜀、赵,把寺院质贷活动推向了新的高峰。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寺院多藏金银铜器,并且以塑佛像方式藏有大量的铜。高利贷,地租,藏铜,还不交税,外加人身控制,这基本上就是一个独立的王国。
而且到了隋末的时候,全国供养寺院的费用,已经和建筑洛阳城和修大运河差不多了。
所以在新桥看来,这是必须要铲除的。所以在制定这些新政策的时候,对世家还仅仅是让他们按照土地纳税,取消人身依附和消灭高利贷而已,而对宗教,基本上政策就是毁灭性的。
首先,在河北境内,所有寺庙道馆一律收归国有。
其次,无论僧尼还是道士黄冠,全部参加考试。不能通过考试的,一律还俗,只有通过考试的人,才能被授予度牒。
但是过了考试的人,河北行台将赐予折合一定土地的米粮衣物等供养。
这是关于僧道人员方面。再有就是寺庙道观的存续。
三千多座大型寺院是没有必要的,在组织考试后,按照各个寺院道观剩下的僧侣道士数量,决定寺院的存续。如果一个寺院或者道观里人员少于一个下限,那么这个寺院或者道观将被拆毁,人员转移到其他地方。
在剩下的大寺庙中,河北行台将派出监寺,掌管寺庙香火布施,除用于本寺或者道观日常用度外,多余的将由河北行台民政司统一调拨,用来赈济,恩养。香火布施不旺的寺庙,河北行台将出资修缮。
另外,根据当时文化和生产力情况,新桥跟河北行台一同商量制定了另外一项被称为“灵塔”的政策。
北魏至唐宋年间,因为佛教的兴盛,还带来了一项不知该怎么评价的习俗,那就是灵塔大量的出现,并且代替了土葬和阴宅。所以这一段时间,是火葬最流行的时期。
从客观上讲,火葬是最能缓解死人和活人争地这个问题的。所以,新桥跟河北行台,打算在这个问题上顺水推舟,解决土葬问题。
所谓灵塔政策,其实就是以村和庄子为单位,修建大量的公共灵塔。而灵塔也仅仅是一座祭祀用的塔,正经的骨灰,都在后面的墙里。一面墙,好几百个格子。足够一个村子用上几十年的。
既然有灵塔,那么就要有看管并且提供祭祀服务活动的人员。所以,这时候就可以在灵塔附近起小庙一座,置僧道各一,享受村庄供奉,给村民提供念经祈福等殡葬祭祀服务。
这基本上就是让出家人有个出家人的样子,老老实实靠劳动吃饭,然后清规戒律修行了。
当然,如果在检查考试行动中,发现藏污纳垢之地,或者戕害信徒,或作奸犯科的,巡检骑兵们刀枪雪亮,敢反抗的一律送去佛祖驾前忏悔。
度化他们是佛祖的事情,巡检骑兵们只负责送他们去见佛祖。比如内丘的那个别院,基本上的就是个银窝,风尘中的玩儿腻了,想换法子玩儿良家。被发现后又以藏匿兵器铠甲反抗,那么被巡检骑兵杀成白地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
这对当时的僧侣寺院来说,除了造反,没有第二条出路了。这连伐山破庙都不足以形容,这基本上可以说要斩草除根!
所以这段时间,河南地包括梁郡,彭城,荥阳等各郡,各地的大和尚们都撕下了平常高僧的外表,开始四处串联游说,并且很多寺庙开始组织僧众操练,并且裹挟信徒了。
而荥阳郡代海寺的广信和尚,就是这段时间的被各个寺庙推出来的头面人物。首先代海寺僧人众多,而且役使净人足有数千人。再者这位大和尚放贷捞钱的本事很是高明,又和荥阳郑氏族长交好,双方一起发财,玩儿女香客。端的是头面人物的不二人选。
当然,这位大和尚也是个狼灭。他摇动三寸不烂之舌,不光说动了荥阳郑氏的族长。还带着徒子徒孙在整个河南上蹿下跳,东至琅琊,西到弘农,到处都有这位大和尚的影子。
经过这位大和尚以整个中原地区的寺庙为脉络的这么一折腾,整个河南地的大小士族都开始蠢蠢欲动起来。各处佛寺更是踊跃在前,或组织僧众操练,或组织役使净人演武。而且各地无尽藏院都打开库藏,取出金银铜等,各处招兵买马。一时间,各处寺院居然凑得铁甲两千余副。各佛寺铸刃之声,叮叮不绝。
等大和尚广信停下脚步观看自己成果的时候,他不由的志得意满起来。这段时间的辛苦,聚集荥阳郡僧兵已达五万之众,各类役使净人,裹挟居士,供养人不计其数。且粮草充足,刀矛齐备,一时间,连洛阳的王世充都为之侧目,李世民都为之震惊。
自信心前所未有的膨胀的广信大和尚在八月末正式将手下这股势力称为金刚军,取金刚怒目之意。大和尚则自称护教大乘法王,并传檄天下,号召各地僧众信徒起兵共击河北。
而一直冷眼旁观的河北军,也在各地秋收完成之后开始行动起来。
九月初九,尚书令窦建德出钧旨,四郡制置大使宋正本升任黄淮总督。翌日,苏定芳升定远将军,率骑兵三千至白马。张亮升宣威将军,率热球机战船36艘,拖船无算,水军五千沿运河南下,遮断水路交通!
中原大战,一触即发!
中国历史上有一个比较特别的活动是和其他国家和地区有非常重要的区别的,那就是三武一宗灭佛。这大概是世界历史上,极少数的国家统治机关,利用行政和武力向国家主流宗教势力开刀的例子。而且发动的原因还是诸如宗教战争或者信仰争夺,而是纯粹的的土地和人口问题。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和后周世宗柴荣四位展开灭佛的皇帝,被统称为“三武一宗之厄”。
其中第一次北魏太武帝拓跋焘身边的道士寇谦之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并且拓跋焘怀疑寺僧与聚众起义的盖吴通谋,所以才在长安诛杀沙门,并在全国焚毁佛经和造像,并坑杀僧人。
如果说第一次还带着宗教斗争和评判的影子的话,北周武帝宇文邕的灭佛运动,纯粹就是当时佛门侵占田土,聚拢僧众过多了。
根据《魏书》称,正光(公元520-525年)以后,不少原属国家的编户民众,为避苛役重赋,相继投入空门;此外,其时社会政治动乱的加剧,亦令普通百姓寻求相对安全的宗教实体之庇护。以致全国的佛寺竟有3万之多,僧、尼数目则有200万之巨,这在当时北中国的人口比例上,达到了极高的程度,约占全国总人口数的16分之1。
宇文邕是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统帅。周武帝是南北朝时期的一代英主,“平突厥,定江南”,实现统一是他的最大理想,所以“求兵于僧众之间,取地于塔庙之下”就是他必然要实行的一项政策。所以,他不仅灭北周境内的佛,攻灭北齐后,继续实施灭佛政策,毁寺4万,强迫300万僧、尼还俗,相当于当时总人口数10分之1的人重新成为国家编户,这对急需兵源和财力的封建朝廷来讲,其意义之重要不言而喻。
但是继承了北周衣钵的隋朝建立之后,却没有继承这个政策。而是大兴佛教。
当然这可能跟杨坚早年被寄养在佛寺里有关。隋代大寺的寺院经济体制更加完备。地产与高利贷是寺院经济的两大支柱,隋寺数虽已下降到三千九百八十五所,但这只是说明,大族私立家寺的局面已经改观。大寺地产和役使净人的规模是空前的,甚至出现过一城内7成耕地为佛寺所有,郡守都要向寺院借钱的情况。同时僧人信行创三阶教,宣扬教法俱灭的末法时代已经来临,信徒要集资供拯救佛教、修理天下伽蓝之用。信行在化度寺设无尽藏院,一面广收布施,一面广为出贷,经营范围从长安远及燕、凉、蜀、赵,把寺院质贷活动推向了新的高峰。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寺院多藏金银铜器,并且以塑佛像方式藏有大量的铜。高利贷,地租,藏铜,还不交税,外加人身控制,这基本上就是一个独立的王国。
而且到了隋末的时候,全国供养寺院的费用,已经和建筑洛阳城和修大运河差不多了。
所以在新桥看来,这是必须要铲除的。所以在制定这些新政策的时候,对世家还仅仅是让他们按照土地纳税,取消人身依附和消灭高利贷而已,而对宗教,基本上政策就是毁灭性的。
首先,在河北境内,所有寺庙道馆一律收归国有。
其次,无论僧尼还是道士黄冠,全部参加考试。不能通过考试的,一律还俗,只有通过考试的人,才能被授予度牒。
但是过了考试的人,河北行台将赐予折合一定土地的米粮衣物等供养。
这是关于僧道人员方面。再有就是寺庙道观的存续。
三千多座大型寺院是没有必要的,在组织考试后,按照各个寺院道观剩下的僧侣道士数量,决定寺院的存续。如果一个寺院或者道观里人员少于一个下限,那么这个寺院或者道观将被拆毁,人员转移到其他地方。
在剩下的大寺庙中,河北行台将派出监寺,掌管寺庙香火布施,除用于本寺或者道观日常用度外,多余的将由河北行台民政司统一调拨,用来赈济,恩养。香火布施不旺的寺庙,河北行台将出资修缮。
另外,根据当时文化和生产力情况,新桥跟河北行台一同商量制定了另外一项被称为“灵塔”的政策。
北魏至唐宋年间,因为佛教的兴盛,还带来了一项不知该怎么评价的习俗,那就是灵塔大量的出现,并且代替了土葬和阴宅。所以这一段时间,是火葬最流行的时期。
从客观上讲,火葬是最能缓解死人和活人争地这个问题的。所以,新桥跟河北行台,打算在这个问题上顺水推舟,解决土葬问题。
所谓灵塔政策,其实就是以村和庄子为单位,修建大量的公共灵塔。而灵塔也仅仅是一座祭祀用的塔,正经的骨灰,都在后面的墙里。一面墙,好几百个格子。足够一个村子用上几十年的。
既然有灵塔,那么就要有看管并且提供祭祀服务活动的人员。所以,这时候就可以在灵塔附近起小庙一座,置僧道各一,享受村庄供奉,给村民提供念经祈福等殡葬祭祀服务。
这基本上就是让出家人有个出家人的样子,老老实实靠劳动吃饭,然后清规戒律修行了。
当然,如果在检查考试行动中,发现藏污纳垢之地,或者戕害信徒,或作奸犯科的,巡检骑兵们刀枪雪亮,敢反抗的一律送去佛祖驾前忏悔。
度化他们是佛祖的事情,巡检骑兵们只负责送他们去见佛祖。比如内丘的那个别院,基本上的就是个银窝,风尘中的玩儿腻了,想换法子玩儿良家。被发现后又以藏匿兵器铠甲反抗,那么被巡检骑兵杀成白地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
这对当时的僧侣寺院来说,除了造反,没有第二条出路了。这连伐山破庙都不足以形容,这基本上可以说要斩草除根!
所以这段时间,河南地包括梁郡,彭城,荥阳等各郡,各地的大和尚们都撕下了平常高僧的外表,开始四处串联游说,并且很多寺庙开始组织僧众操练,并且裹挟信徒了。
而荥阳郡代海寺的广信和尚,就是这段时间的被各个寺庙推出来的头面人物。首先代海寺僧人众多,而且役使净人足有数千人。再者这位大和尚放贷捞钱的本事很是高明,又和荥阳郑氏族长交好,双方一起发财,玩儿女香客。端的是头面人物的不二人选。
当然,这位大和尚也是个狼灭。他摇动三寸不烂之舌,不光说动了荥阳郑氏的族长。还带着徒子徒孙在整个河南上蹿下跳,东至琅琊,西到弘农,到处都有这位大和尚的影子。
经过这位大和尚以整个中原地区的寺庙为脉络的这么一折腾,整个河南地的大小士族都开始蠢蠢欲动起来。各处佛寺更是踊跃在前,或组织僧众操练,或组织役使净人演武。而且各地无尽藏院都打开库藏,取出金银铜等,各处招兵买马。一时间,各处寺院居然凑得铁甲两千余副。各佛寺铸刃之声,叮叮不绝。
等大和尚广信停下脚步观看自己成果的时候,他不由的志得意满起来。这段时间的辛苦,聚集荥阳郡僧兵已达五万之众,各类役使净人,裹挟居士,供养人不计其数。且粮草充足,刀矛齐备,一时间,连洛阳的王世充都为之侧目,李世民都为之震惊。
自信心前所未有的膨胀的广信大和尚在八月末正式将手下这股势力称为金刚军,取金刚怒目之意。大和尚则自称护教大乘法王,并传檄天下,号召各地僧众信徒起兵共击河北。
而一直冷眼旁观的河北军,也在各地秋收完成之后开始行动起来。
九月初九,尚书令窦建德出钧旨,四郡制置大使宋正本升任黄淮总督。翌日,苏定芳升定远将军,率骑兵三千至白马。张亮升宣威将军,率热球机战船36艘,拖船无算,水军五千沿运河南下,遮断水路交通!
中原大战,一触即发!